|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磨剪子戗菜刀——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

磨剪子戗菜刀——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

关键词:传统,手艺,磨剪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磨剪子戗菜刀这种营生曾经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如今已经稀有了。一个外乡人,从遥远的地方走来,手拿串头,肩扛板凳,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经过各家各户门前,那声音固执而悠长。如今吆喝声仍乎还穿梭在大街小巷,偶尔也能看到一两个匆匆而过的磨刀人的身影,但当我们试图去寻找时,却遗憾地发现,他们中的许多,犹如流水从城市的指间悄然滑过,很难找回了。磨刀成了一门失落的手艺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也许再过些年,人们只能从残存的记忆中咂摸他们昔日的辉煌。

                                       磨剪子戗菜刀

   小时候,家门外的深巷里经常会飘来这样的吆喝声,“磨剪子嘞戗菜刀”有的嘶哑,有的宏亮……

仿佛已是十分久远,又好象就发生在昨天。

一抹色彩就这样掠过生活,随着时间的过往,慢慢褪色。

与岁月无法抗衡的是人的记忆,看到它,每个人头脑中都会浮现不同的版本去还原生活的真实。

解说)一大清早,张景振带着他的家活什儿出了门。

每到一个村庄,他都会找一个显眼的地方坐定,用喇叭喊一喊。或者干脆吆喝两声,摊儿一摆好,便有村民拿来剪子、菜刀。

同期声:这个还能磨吧,能磨、能磨,磨吧,这个有刚,一会儿再来拿,给俺弄点水去,没水了,水呀凉水呀,我给你回家弄去,冰糖水弄一碗也行呀,我正好渴了,真喝呀,喝呀,喝我给你提去,别了,别了……)

来的多了,张景振自然便和村民熟识起来,说话也得随便。说归说,手底下的活可一点儿也不能耽误。

张景振今年不满五十,磨刀的手气却已经跟随了他三十多年,由于家境困难,自己身体又有病,初中没毕业,他便开始在家务农。当一位年迈的磨刀老头经过他家门前时,张景振便迈进了这一行当。

同期声:在俺门上一个磨刀师,我在一旁观者,看着也挺有意思的,再一个吧也学点小手艺,所以我就留神学。到了晌午,我就请了一顿,师父讲了其道理,后来我就制了一套家什。

解说)如今,这位老师傅已去世了,虽然没有正式拜师学艺,张景振却严守着这一行儿的职业操守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同期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掌握什么要领呀,掌握诚实不能唬弄人家,磨剪子外磨刃里磨背,剪子不对嘴砸后腿,都是歌(秘决),但是你在掌握这些工具的同时,要摸索出点小经验,怎么着快,磨刀吧,你平着磨不能戳着磨,戳着磨光刃快了,里面还大厚,用起来闷,不透活,但是刃不薄不快,这些是技巧。

解说)世上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张景振以为偷艺要比学艺高,不论干什么要的是上心。戗菜刀也有讲究,首先看刀口韧度,硬的用砂轮打,软的只能抢刀抢,蛮干可不行。

一天下来,挣了十几块钱。农村人都穿成衣了,做针线活儿的少了,磨剪子的就少了,磨刀的却多了,因为吃肉的人多了。过去只在腊月里多起来的活儿,现在天天都接。

转完十里八乡需要二十多天,张景振每个月都会到冀州市区再住上七、八天。

和农村串胡同不同,这里的客户多为老主顾,他们大部分做生意,象服装店、理发店、饭店,肉铺等等,刀、剪用的费,磨的次数也多。谁家上次磨了,这回谁家该磨了,张景振心里都有数。

手工磨刀费时又费力,一把旧剪子一般要花上20分钟,难磨的要半小时,新刀开口最少一小时,挣的钱却不多,没人再瞧得上这只养家不治家的传统手艺人,从事这一行当的人也就屈指可数了,他的磨刀工具也改进了,用上了砂轮。只见他把刀拿在手上,转动摇把,自行车后座上的砂轮飞快地转动起来。移刀过去,沙啦沙啦,刀身摩擦出一条条划痕。打磨完,他从板凳旁的易拉罐里拎了湿布出来,抹湿了磨刀石。刺啦刺啦,左手握刀,右手向前推动刀背,那刀在已呈弧形的磨刀石上来回滑行,刀身上出现了灰色的水渍,时浓时淡,最后提起出韧儿的刀用湿毛巾一擦,又探了拇指在刀锋刮了刮,一把锋利的刀磨成了。

同期声:民间小手艺的失传也挺可惜的,因为它也是在广大人民生活当中服务的那么一项,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年青人瞧不起这些手艺了。

说这话时,张景振满是无奈。这双按在刀背上的手沾染着时光的痕迹,也写着他对磨刀手艺的依赖。他身上穿的这件蓝色的上衣已经洗的泛白,消瘦的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难掩岁月的沧桑

张景振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成家,凭磨刀手艺供养着年迈的父母,他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非常少,他不管别人眼里怎么看,独撑着寂寞的一片蓝天,让手艺走街串巷。

解说)

在衡水市新建街南头的这个巷子口,这个小亭子在这里立了近二十年了。亭子的主人就是正在磨刀的老头儿,他叫袁宝鑫,今年已经72岁。他的老家是冀州市周村。虽是同乡,他和走街闯巷的张景振却不相识。

袁师傅曾是上海一家剪刀厂的工人,后来回衡水五金厂工作直到退休。1990年,它所在的工厂破产了,他舍不得那些机器被贱卖掉,便借钱买下了一部分,从此开了这个磨刀的小铺,开始用机器磨刀、磨剪。

因为场所固定,虽然背向,人们却都能找来。一些县城里使用特殊刀具的人都会慕名前来。

同期声:现在有没有徒弟?没徒弟,都乱找我没敢拉巴,说怎麽呢,因为这个机器活和那个扛板凳不一样,一不注意,就把人家剪刀磨坏了。那时候我那个二小子也在这学,他磨得不行,我得赔人家一个新的,他就不干了。

解说)年过古稀,后继乏人,老手艺面临失传,该十分凄凉,袁师傅对生活的态度却十分乐观,他说如今人们不再攒牙膏皮了,也不再锔盆锔碗了,没有生命力的行业慢慢消失,可朝气蓬勃的行业也在不断诞生,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社会发展的潮流大概就是这样,谁也无法阻挡。

磨刀人经历着这个行业的兴衰,也见证着我们国家和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真的应该记住这渐去渐远的吆喝声,因为它是岁月的回声,时代的折射。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632881390,13363330500 传真: 邮箱:qdwfcrx#126.com
地址:河北省阜城县阜城热线运营中心 邮编:053700
Copyright © 2004-2024 衡水优科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