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传世名旦•荀慧生

传世名旦•荀慧生

关键词:文化人物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阜城政协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bf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24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荀慧生,这颗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的灿烂明星,从二十世纪三十代在京剧舞台上崛起,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蜚声于剧坛艺苑,驰名于国内外,为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出了毕生精力。
    荀慧生原名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后用慧生。他先学梆子,后改京剧。由于他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出身于梆子班,故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服饰等各方面进行了切合自身条件的改革和创新,到三十年代,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帜的“荀派”艺术。

                        离乡背景  卖身学艺

    荀慧生是河北省阜城县大白乡(原土山乡)谷庄村人,生于1900年1月5日,清光绪二十五(乙亥)年十二月初五。1907年因家庭生活所迫,在其父荀凤鸣的带领下,与母亲、哥哥一家四口流落到天津,在市郊一座破窝棚里住下来,虽然其父在一家香坊做苦力,其母终日为人拆洗衣服、被褥,但收入微薄,难以养活全家。好心的邻居看他一家实在可怜,便对荀慧生的父亲说:“你家生活这么艰难,不如把俩孩子送去学戏,河北梆子名旦小桃红想收徒传艺,你把俩小子写(卖的意思)给他,能得几十块钱,将来学成了,定能赚大钱,你也终身有靠了”。荀慧生的父母虽然舍不得把孩子卖给人家,但为使孩子逃个活命,便把慧生和哥哥慧荣卖给了小桃红,换回了五十块银元。
    旧社会的戏班讲“打戏”,慧荣忍受不了这种折磨,偷偷地逃奔他乡,再无踪影。慧荣的逃离,激怒了小桃红,他退回荀慧生,向其父追索兄弟二人的身价五十块银元。荀凤鸣在失子之痛、索债之苦中,还是好心的邻居帮他又将荀慧生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艳云。庞艳云见慧生身材均匀,五官清秀,眼睛炯炯有神,嗓音甜亮润美,认为是个好苗子,不仅替荀凤鸣还了小桃红的五十块银元,还多给了二十元,买下荀慧生这个“私房徒弟”,其实是“想打就打,要骂就骂,打死勿论”的奴仆,并在身契上写明:“若不遵守约束,打死勿论”、“学徒期间不许赎身,不许家属探望”。庞艳云夫妇一向以严酷待徒闻名,荀慧生入庞家吃尽苦头。学戏期间,庞艳云认为他该开旦角“坯子”,师娘却偏叫他习武生。庞延请绰号“菜墩子”的李姓师傅为其练功授戏。一次抄功过急,给他“杠腰”时用力过猛,将其腰折断。荀慧生受尽痛苦与折磨,以一个七岁儿童少有的巨大毅力与耐力,坚持每天练功。脚腕绑沙袋,脚底绑木跷,苦练跑圆场,走矮步。夏穿棉袄,冬着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地。点香火头练转眼珠。凡翻跌腾扑、耍水袖、扇子、手绢、辫子、翎子、水发等功,件件苦练不辍,这样日复日,年复年,荀慧生练出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唱念做打无一不精。仅练功十个月,便以八龄童伶首演于天津韦驮庙土戏台(因值慈禧、光绪先后去世,“国丧”期间,全国禁乐,只好去僻静野庙土台上演出),剧目是开蒙戏《双官诰》(《王春娥》一折)。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正式去天津下天仙戏院演出《忠孝牌》。后随师去冀东、冀中一带农村、市镇唱过一段庙会戏和野台子戏,剧目有《小放牛》、《喜荣归》、《花田错》、《烧骨灰》等梆子传统戏。
    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班。这期间拜老十三旦侯俊山为师。侯师亲授《花田错》、《辛安驿》等戏。又与老元元红、水上漂、盖三省、十二红、十三红、十六红、崔灵芝等名艺人同台演出,受到很多教益,技艺精进。后又随师搭李继良的正乐科班,与尚小云、赵桐珊、李洪春、李洪福、沈三玉、王三黑、玻璃钻等名艺人同台。时称尚小云、荀慧生、赵桐珊为“正乐三艳”;又称荀慧生与赵桐珊(芙蓉草)为“花草生辉”。义顺和班的“当家”老元元红见荀慧生名噪京津,便邀他入班,与一千红、十三红、张黑等同台献艺。继又先后转搭长春、承平、福寿、鸣盛和、小吉祥、益群等班社。舞台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
    辛亥革命前夕,荀慧生去天津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王被捕入狱(后就义),荀慧生也受株连被捕,后以“唱戏糊口”为由获释。这个时期,北京剧坛时兴京剧、梆子夹演,一出戏演出中既有梆腔也有京调,这为荀慧生学习京剧表演艺术,提供了绝好条件。不久荀慧生嗓子倒仓,不利于演唱梆子那激越唱腔,一些倾慕他的表演艺术的戏迷,为保护他的嗓音,由中国大学的4位学生发起,成立了“白社”,向庞艳云提出荀慧生不宜再唱梆子腔,应停演养嗓的要求。庞被迫同意。荀慧生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向陈桐云、乔蕙兰、曹心泉、李寿山、陈德霖、吴菱仙、路三宝、程继先等京剧名伶学习京昆艺术。延师经费悉由“白社”资助。
    1915年,荀慧生理应满师出科,但7年前庞艳云利用荀父文盲无知,在写卖身契时故意不写明年限,便矢口否认7年出科之约。李洪春、尚小云等气愤不过,暗中设法协助荀慧生逃走。继由李继良等人出面为双方调解。最后折衷议定,延期两年为庞家唱戏挣钱。荀慧生直到17岁时才独立成班。1918年,荀慧生安然度过变声期,嗓音较前更为清亮圆润,与刘鸿升、侯喜瑞在三庆园演出《胭脂旨虎》;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也常同杨小楼、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朱桂芳等合作。此时的荀慧生,对京剧艺术的特点已有充分的认识,决心为它献身,除继续向路三宝学习花旦外,更投师王瑶卿门下学习青衣正工。在演出中,他还把梆子的一些优秀剧目和技艺,引入京剧艺术领域。
    1919年,杨小楼应聘上海天蟾舞台。除挑选青衣尚小云、老生谭小培外,又邀荀慧生担任“刀马”。公演后引起轰动,人称“三小一白”(即小楼、小云、小培和牡丹),头一天打炮戏是《花田错》,荀慧生演丫环春兰,以其扮相俊俏,表演生动,跷工绝妙和唱白蕴含着梆子韵味而使上海观众耳目一新,被赞为“誉满春申”。小楼率队回京,天蟾舞台挽留荀慧生,与周信芳、冯子和、盖叫天、小达子等名伶合作,演出剧目有《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还演出新编剧《元宵谜》、《西湖主》等,名震沪上,演期一续再续,竟达半年之久。
    1927年以后,荀慧生回到北京,在北京开明大戏院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时,改用荀慧生的名字,并正式在报刊上登了启事,把艺名白牡丹改成了荀慧生。

                        名列四大名旦  创“荀派”艺术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了评选“中国首届旦角名伶”的活动。各家报纸纷纷大张旗鼓地与之配合,又一次掀起了“京剧热”。该报所组织的评委,首先注意到了京剧的革新,包括剧本创作新、演员表演新、舞台布局新。在旦角人才辈出、群芳竞秀、万卉争芳的年代,要想剧坛夺魁,是极不容易的事。荀慧生从众多的个人戏本中,选出了他与陈墨香编演的新戏《丹青引》为竞选剧目。当演出时,台下观众鸦雀无声地观看荀慧生的表演,他那舒展的歌喉,吟唱着佳腔迭出,婉转柔媚的西皮慢板,抒发出“荀派”独有的声腔艺术,以至于台下观众掌声雷动,赞叹“荀氏一绝”。最后《顺天时报》评选的结果是:梅兰芳的《太真外传》、
程砚秋的《红拂传》、荀慧生的《丹青引》、尚小云的《摩登伽女》获得前四名。从此,有了“四大名旦”的提法。1931年,长城唱片公司特邀请梅、程、尚、荀灌制《四五花洞》唱片,被誉为“四大名旦”合作精品。唱片风靡一时,流行中外,“四大名旦”也为大众所公认。这也标志着荀慧生艺术走向成熟,得到社会的肯定,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赞赏。
    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荀慧生通过自己艰苦的学习和探索,大胆的革新和创造,逐渐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荀派”艺术。在过去京剧中,存在着重“唱”不重“表”的问题,许多观众是“听戏”而不是“看戏”。荀慧生提出演员要通过唱、念、做、打,把戏情、戏理表达给观众。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他终于创造出“长于表演,长于刻画人物,声情并茂的‘荀派’表演艺术”。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善于破除传统局限,根据个人嗓音条件,广收博采,适当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造。荀派唱腔不是简单的一曲多用,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喜剧则娇柔妩媚,流利清新;悲剧则缠绵凄楚,如泣如诉。所谓“神龙变化,不可捉摸”。如《勘玉钏》中俞素秋听说未婚夫张少连有杀人之嫌的消息时有4句唱,而此时人物的心境用[原板]、[摇板]都无法充分表达情感,便创造了京剧从未有过的[二簧快板]。又如《红娘》中所唱:“小姐小姐多风采,君瑞君瑞大雅才……”最初荀慧生想用[四平调],可又觉得过于平淡,用[二六]又感到太温,经过反复探索,吸收了汉调等唱腔,谱成[反四平调],听来清新流畅,别有韵味。在唱腔布局上,荀慧生很注意节奏变化和旋律更新的处理,如《还珠吟》中的[四平调],《霍小玉》中的[新四平调]等即是。荀慧生长于把潇洒欢快的[四平]化成伤感悲戚之声,如《红楼二尤》中尤三姐唱“你看他雄赳赳一表人材”时本属欢快心情,而唱到“女儿家心腹事不能解开”,便自然地转向到烦恼郁闷。 他还善于在抒发悲凉的[二簧慢板]中,表现忧虑和希冀的复杂情绪,如尤二姐唱“一来是三妹妹生来劣性”和“但愿得怀六甲早降麒麟”,情绪转换得自然、和谐。为描绘少女娇羞妩媚之情,他在行腔过程中常陡变轻细之声,亦断亦续,显得婉转、流畅而细腻。如尤二姐唱:“回家来引得我春云瑷硅”的[四平调],便生动地表现了少女的这种心态。他还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
    荀慧生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长、短、快、慢以表现人物的种种心境和七情六欲。他创造出一种非韵白、非京白、非南昆、非苏白的“风搅雪”的独特念法,使人听来顿挫有致,格调清新。如《香罗带》中林慧娘受疑抱屈冤斩一场她这样念道:“天哪(轻)!天(由轻转重)!我今日竟将典刑了(悲声)。这生死二字,倒也置之度外,只是谋死亲夫的重罪(重音),坏了唐林二家的清白(欲哭无声),九泉之下,也无面目去和死去(缓慢)的爹娘(重顿、断开)!丈夫(重顿、断开)相见——哪(悲泣)!”这里除注重轻重缓急外,还强调接近生活的口语化,并以特殊的音色、音质、音量刻画人物复杂、深沉的心境。在表演方面,荀慧生强调“演人不演行”。他继承行当表演艺术的精华,又不受其限制,并根据人物与剧情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在塑造诸多少女、少妇艺术形象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能适应广大市民的审美情趣,具有生活化、大众化特征,以细腻、逼真、贴切、谐趣见长的俏丽脆拔、清秀俊美的艺术风格。他描摹少女、少妇复杂心态时,使观众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并得到观众的认同。如《金玉奴》中莫稽高中之后携眷上任,行至江边。玉奴满以为苦守数载,如今终于苦尽甜来,一路上兴高采烈,她正要搭手踏板上船时,岂知莫稽一反常态,不耐烦地将她推开,险些跌落江中。荀慧生表演这段戏时,先连退几步,以示自己猝不及防。继而右手急搭老父背上,以稳住几乎要倾倒的身子,左手下垂,两眼以惶恐不解的眼神凝视着丈夫。莫稽冷冷 地“哼”了一声,使玉奴心全凉了。她慢慢地转过头看着父亲。在对视中,涌起一阵心酸,表现出不该嫁给这个忘恩负义的势利小人的悔恨心情。气愤伴着羞愧,她转身向江边迈了一步,做出投江的动作,被老父一把拦住。为了年迈可怜的老父她也得活下去,只好摇头叹息,悲和泪吞,强颜欢笑,转身一翻水袖,再次上船。荀慧生仅从这么一个细节,便真实地刻画了金玉奴委曲求全,含悲忍辱的复杂心情。对待程式,荀慧生讲究活用程式,变化程式乃至创作新的动作,同时又十分注意生活依据,并力求体现出美的意境。如他常用单指(不仅仅用兰花指)、大步(突破旦行慢步的束缚),并创造了斜肩、转身、背脸、抖袖等系列身段,刻画红娘、金玉奴、尤三姐等少女娇稚、妩媚的形象。荀慧生童年时期基本功、武功、跷功等都很扎实,刀马旦表演也得名师传授,后来又受杨小楼指点,表演更为精进。如同杨小楼合演《英杰烈》,他饰陈秀英,先是花旦,婚后为闺门旦,女扮男装又成雉尾小生,扎硬靠、穿厚底靴,三种行当艺术串演于一个剧目之中,难度大,显示出其表演技巧之高。而在真假王富刚的交战中,他使的快枪套子,在潇洒自如中透着敏捷神速,每演及此,彩声不绝。在《战宛城》中饰邹氏,一个“抢背”从帐中跃出,紧接一圈乌龙绞柱,用以描绘人物惊恐慌乱的心境。在与马连良合演《锁麟囊》中,他饰侠女梅花娘,足踩高跷,身着抱衣抱裤,头戴红扎、耳毛子,背包插刀,从上场门顶吊着的一根栏杆上,一下 飞跃到下场门的竖杆上,拿斜顶,扯“顺风旗”,做正反“探海”,足见其功力之深。
    在人物造型艺术方面,荀慧生早在演出时装戏时便对传统化妆进行了改革。他不用吊眉,也不常梳大头,贴片子,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古装式偏凤髻(留香髻),画弯月眉,涂红全唇(改“三点式”),穿绣花大坎肩,古装圆领蝶式大云肩,二道裙、三道裙,还吸取了粤剧中的广片花饰裙子袄。人物经过如此一番打扮,新颖别致,光彩照人,显露出荀派艺术特有的造型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荀慧生遵照周总理签署的戏曲改革《五五指示》,陆续对自己的代表作《红娘》、《金玉奴》、《卓文君》、《花田错》、《辛安驿》、《元宵谜》、《钗头凤》等,进行了推陈出新,去芜存菁的工作。如《红娘》突出了红娘的侠肝义胆。《金玉奴》取消了调和矛盾的大团圆结局,而代以“棒打”、“辞归”。《卓文君》加强了女主人公反礼教的内容。
    20年代末,四大名旦多以自家独创的流派艺术,展现在京津沪以及各地舞台。由于荀派具有生活化、通俗化和适应广大市民审美情趣的艺术特性,观众的层面更广一些,所以学习荀派和兼学荀派的人数,多于其它旦行流派。有“十旦九荀”的赞语,固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反映了一时竞学和吸收荀派艺术的时尚。荀慧生先后收徒计有:宋德珠、毛世来、童芷苓、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吴素秋、徐东霞、赵燕侠、戴绮霞、小王玉蓉、许翰英、魏效荀、费文芝、张正芳、董玉苓、虞俊芳、尚明珠、李薇华、吴绛秋、梁韵秋、董翠宝、徐东来、厉慧敏、陆正梅、陆正红、小白玉艳、宋长荣、岳惠玲、董金凤、李妙春等人。还有多人虽未拜师,但曾向他学过艺,得其亲授。
    荀派艺术丰富多彩,流传极广,其代表剧目众多。在荀慧生的一生中,共演出了三百余出戏。为世人所公认、至今广为流传的有:荀派六大喜剧(即《丹青引》、《绣襦记》、《埋香幻》、《勘玉钏》、《红娘》、《卓文君》);荀派六大悲剧(即《钗头凤》、《杜十娘》、《鱼藻宫》、《红楼二尤》、《霍小玉》、《晴雯》);荀派六大武剧(即《陶三春结婚》、《大英杰列》、《荀灌娘》、《美人一丈青》、《盘丝洞》、《婚姻魔障》);荀派六大传统戏(即《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棋盘山》、《得意缘》、《金玉奴》);荀派六大移植戏(即《花田八错》、《赵五娘》、《辛安驿》、《元宵谜》、《香罗带》、《庚娘》);荀派六大跌扑剧(即《 大战宛城》、《大翠屏山》、《东方夫人》、《蝴蝶梦》、《九曲桥》、《东吴女丈夫》)。在表演中,他成功地塑造了红娘、尤氏姐妹、樊梨花、白娘子、金玉钗、杜十娘、卓文君等众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心存正义  永葆民族气节

    1931年,日寇挑起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荀慧生积极支援抗日战争,不怕敌人的威胁,不受敌人的利诱,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这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的非常清楚。
    “一九三O年七月初六,赴吉祥演《十三妹》。今日为余发动赈济陕西灾民义务戏,售款千余元。戏毕,余未及下妆,登台演说,代灾民向观者道谢。”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拯救国难,余演义务戏《双沙河》”。
    “一九三二年正月十八日,谈上海中日战争之详情,中国军士义勇非常,日寇累次败北。王琴侬来电,为酬劳中国战场将士,约演义务戏,吾允与高庆奎演《翠屏山》”。
    “一九三二年四月初五,饭后至第一舞台,为北京救济贫苦儿童演义务戏,吾与筱翠花合演《双沙河》”。
    “一九三三年正月十七日,吾自动演慰劳前方抗日将士义务戏《荀灌娘》”。
    “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九日,至哈尔飞(今西单剧场)演唱《红鬃烈马》,为抗日前方将士购买飞机演义务戏”。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为救济贫苦同业,度过年关,故刻不容缓。吾与尚小云、金仲仁、马富禄合演《十三妹》于华乐园(今大众剧场)。”
    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三省及华北后,东北日伪成立“华北演艺协会”,派高聘卿来京,以高薪“包银”邀请荀慧生前去演出,但荀慧生不为“重金”所动,在日记中写道:“东北三省名誉恶劣,终未允行”。
    庚辰年六月初六的日记中,荀又写道“沿路护警,铁路稽查,此类人员擅作威福,其意多有敲诈,明说明讲,毫无廉耻,藉日本人之势力,欺压良善,索习恶劣甚深,小人之见可恨”。
由此可见荀慧生铮铮铁骨,他对抗日将士爱国御敌赞誉不绝,并身体力行,以慰劳义务戏及募筹捐款等行动支援抗战,表现了他的忧国爱民之心。
    伪满洲国成立,傀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搞所谓的“登基庆典”,派员到北平,重金“礼聘”他赴长春伪皇帝宫祝戏,荀慧生又一次断然拒绝。为了逃避敌人的迫害,他连夜出走,只身从北平跑到天津,躲到老友朱卓丹家里居住,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德和民族气节。
    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他看到国民党要员专横跋扈,花天酒地,趁“接收敌伪”之机大发国难财,为了发泄胸中郁闷,他用《红楼二尤》尤三妹之口怒骂国民党的荒淫无耻,欺压人民,用《杜十娘》之口,怒斥人间的败类。

                        胸怀好山川  艺苑千古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荀慧生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和改革做了大量工作。1952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他与筱翠花(于连泉)合演经过整理的《樊江关》姑嫂的英雄形象,受到赞扬,荣获老艺术家表演奖。从50年代初至1958年,他经常率荀慧生剧团巡回演出,深入农村工矿,送戏上门,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1963年5月,在重庆他作了告别舞台的最后一场演出,以后便积极从事京剧艺术研究和培养新人。
    荀慧生先后被选为北京市第一、二、三、四届人民代表,河北省政协委员;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北京京剧二团艺委会主任,苟慧生剧团团长等职。
几十年来,荀慧生除从事艺术表演和研究外,则埋头于书丛画案,曾拜绘画大师吴昌硕学画。特别是解放后,他坚持每天写《艺事日记》,不论工作多忙,演出多累,不论寒天暑月,还是在外地巡回演出,他都要写完再去休息,在几十本《艺事日记》中,记录了他自己表演的心得、经验,对各种演出的观感,以及与文化界、艺术界知名人士的交往,对长子令香和学生们传艺授技的过程,为我国艺术界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与历史资料。
    在巡回演出或游历时,每逢名山丽水,古刹石窟,名胜古迹,他都访幽探胜,于是他的画卷意境更新,下笔更加有神。在成都的杜甫草堂,在镇江的金山寺内,在江苏的金陵城上,在巍巍的狼牙山巅,都留下了荀慧生豪兴挥笔所作的画幅。他还和名家傅抱石、钱松岩合作挥笔,创作《远山青松图》、《山泉听瀑图》,一时传为佳话。
1966年暮春,荀慧生画了他最后的一张画,这张画是一幅大的青碧山水,在他的一生中是少有的。画幅气势雄伟,层峦翠柳,桃花红遍,春意盎然。好似他在咏唱“绿柳回春终有时”。但不久,文化大革命一夜之间席卷全国,荀慧生也未能幸免,受到了百般屈辱,在下放劳动期间,不幸身染肺炎并发症,于1968年12月26日逝世,享年68岁。
粉碎“四人帮”之后,荀慧生的沉冤得到平反昭雪。1979年5月24日下午四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两千人参加的追悼会及骨灰安放仪式。数千份讣告飞向全国各地,一份份悼念的诗文信件、挽联、挽画,从祖国南北以至港澳海外,纷纷寄到追悼会筹备组。追悼会大厅两旁,竖立着满满的两排花圈:右边并排放的是邓小平、胡耀邦、乌兰夫、彭冲、李井泉、彭真、周建人、史良、刘澜涛、周扬、夏衍等同志送的花圈;左边并排放置的是陈云、方毅、谭震林、许德衍、廖承志、宋任穷、康克清、习仲勋、黄镇、巴金、贺敬之等同志送的花圈。各单位和个人送来的花圈共有数百个,还有诗文书画、挽联挽幛不计其数。
    在荀慧生追悼会之后,党的政策相继落实。荀慧生故居已发还,他的夫人张伟君被聘请为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她为继承和发扬荀派艺术作了大量工作。她组织朋友及弟子徐凌云和侯新、朱云鹏、肖枫等人,筹备出版荀慧生遗作及剧本选集、日记、传记等工作。已出版《纪念荀慧生》、《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等著作。《荀慧生艺事日记》等亦陆续出版。由荀令香、荀令文编集的《荀慧生唱腔选》也已出版问世。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632881390,13363330500 传真: 邮箱:qdwfcrx#126.com
地址:河北省阜城县阜城热线运营中心 邮编:053700
Copyright © 2004-2024 衡水优科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