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易海拾贝 ●郝志强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2 4:05:38
  • 来自:河北
  1. 13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NOKIAagj*Bij

1级

写小纸条



发表于2011-12-07 21:50:381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马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
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
横空出世入天将,绝地逢生穿铁蹄。
一曲悲歌多壮烈,千秋正气树丰碑

滚滚红流染碧空,飘飘巨练舞长虹。
千山飞越云追月,万马奔腾虎啸风。
天地低昂歌正气,江山驰骛走英雄。
梦随万里长征路,凭吊忠魂觅旧踪。


千古江山吊英雄,红流磅礴走工农。
湘江血战连天浪,泸定飞行绝地风。
走马南天人似铁,挥鞭北地气凌虹。
江山不负英雄志,遗有风流天地中。


博古先生羞博古,翻云覆雨一言行。
兵临赣水狼烟滚,苦战湘江腥雨倾。
将士阵前纵喋血,书生纸上尚谈兵。
古城遵义英雄出,力挽狂澜日月擎。


古城遵义出真龙,一代伟人毛泽东。
赤水河边遗妙笔,金沙江畔走神工。
兵胜诸葛不毛地,将越达开绝境中。
三面红旗期陕北,英雄弯弓引雕弓。


一曲悲歌天地荡,红军血雨染湘江。
惊涛骇起连天雪,烈火熊燃彻夜光。
战马长嘶偎侠骨,飞鸿凄唳俯沙场。
湘江呜咽湘君泣,今古英灵是国殇。


一代枭雄石达开,安顺兵败不胜哀。
江河横断英雄路,风雨终消霸世才。
身陷重围孤奋战,军临死地久徘徊。
风云巧遇百年后,万里长征走疾雷。


一桥飞越风云里,大渡河头兵马行。
号角齐鸣穿地裂,炮弹俱发向天倾。
满腔正气冲霄汉,千古悲歌泣鬼灵。
深褐斑斑看铁索,终为壮士血凝成。


天风浩荡天神怒,一面红旗上雪峰。
背顶寒天吹面雨,足踏冻土打头风。
漫山壮士猛如虎,动地豪情矫胜龙。
一代伟人衣雪点,风流儒雅赋苍穹。


窃国窃军张国焘,红军队里一飞枭。
朝违北上搞分裂,暮作南冠降敌曹。
狼子心肠血开口,阴阳权术暗藏刀.
奴才面目一朝现,人物风流也折腰!
十一
万里长征歇远行,茫茫草地久纵横。
兵濒死地不曾灭,祸起萧墙但又生。
同室操戈千古恨,扬镳分道五更星。
才超益德板桥上,喝退曹操万甲兵。
十二
地缘深处莽千里,天宇尽头红一边。
千曲蜿蜒过草地,三军磅礴走泥丸。
马革饥餐粮食尽,河流渴饮血拼干。
人间风雨出奇迹,正气悲歌动九天。
十三
一道鬼门腊子口,长征北上挡头行。
三军号角震深谷,万道火光封险陉。
绝壁飞梭下云脚,横空出世走神兵。
当年鏖战风云急,侠路相逢死后生。
十四
气压风云天帝惊,红军横越陕川中。
长缨共舞千年雪,赤练齐飞七彩虹。
西指昆仑王母地,东临渭水汉秦宫。
巍巍宝塔锋芒露,万丈金光映碧空。
十五
一剑丰碑刺碧空,六盘山上气如虹。
百岩峻峭履平地,万马轩昂飞巨龙。
拔地千层迎旭日,插天一线送归鸿。
行吟高处今何在?一代伟人回首中。
十六
千山飞越关前月,万马嘶鸣垄上秋。
战士欢呼将台堡,红旗漫卷会师楼。
三江云歇高原上,四海风停陇水头。
万里长征魂不死,古看铁血尽风流。
十七
西路红军开后方,全军覆没泣沧桑。
男儿纵死极边土,女子不从马匪帮。
大漠孤烟血流海,黄昏落日骨如霜。
孤兵深入穿西域,抗日烽火在北疆。
十八
走马江天人未歇,长征万里几人回?
南天烽火沉沉灭,北国狼烟滚滚来。
指点江山回世力,肩挑日月挽天才。
西安事变惊雷动,抗日风云从此开。
十九
红军万里几消磨?人困马乏三万多。
西接穹庐北近漠,南连烽火东临河。
飞行瀚海征马匪,挺进太行抗日倭。
不是张扬戳天日,又多风雨几悲歌?
廿
盘古开天一代中,千山万水走红军。
铁蹄荡漾山前月,铜号徘徊岭上云。
慷慨悲歌天地泣,轩昂遗曲古今闻。
将军自古沙场死,壮士当年岂顾勋!
廿一
万里长征万里雄, 雄师谁吊觅遗踪?
砺磨剑气千山上, 挑战人生极限中。
日月朗朗魂不死, 风云浩浩曲难终。
今朝重走长征路, 兴我中华期大同。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2 8:23:17
  • 来自:河北
  1. 14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谈科学技术 
2008年09月05日 16:44:05  来源:新华网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

    “要注意解决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会有一批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2 8:24:57
  • 来自:河北
  1. 15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目录

概述提出论证

编辑本段概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编辑本段提出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编辑本段论证

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资料表明,如果以产品的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2 21:16:49
  • 来自:河北
  1. 16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干支节律与短线趋势判断
来源: 点击:17次


  一、生旺与金融走势的韵律
   五行生旺是指干支五行在12个时间段内从生长到壮大并延续到死亡与再生的整个过程,它不但表示人的生命节律,同时也体现了万事万物的一个共同特性。金融走势的涨跌看似无规律,但对照一番五行生旺节律,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整个金融市场还是单一的某个股票,其涨跌规律性非常合乎五行的生旺节律,见五行生旺节律表:
   五行节律木火土金水
  长生亥寅申巳申
  沐浴子卯酉午酉
   冠带丑辰戌未戌
   临官寅巳亥申亥
   帝旺卯午子酉子
   衰辰未丑戌丑
   病巳申寅亥寅
   死午酉卯子卯
   墓未戌辰丑辰
   绝申亥巳寅巳
   胎酉子午卯午
  养戌丑未辰未
   表中所示十二种状态循环往复,远则代表年、月,近则代表日、时。同时,在每一种独立的状态中还可以分成十二种状态,完成一个大的循环包括144个小循环,其依据为十二状态各自具备自身的十二状态(12×12=144),犹如轮中之轮。同样波浪理论叙述一个完整的升跌循环包括144个小波浪,自然法则往往有其大同,当我们将股市赋予生命的节律时,我们既可观察其波动节律对市场进行判断。
  1.生旺节律的含义
  股市周期循环理论将股价周期循环划分为九大阶段,它们分别是:低迷期、启动期、回档期、涨升期、老年涨升期、初跌期、反弹期、主跌期、下跌老年期。而运用数术学理论分析,这更能说明事物的发生到终止的规律。
  长生:表示增进、温和富有生气。
   在股市中可表示温和怡然的涨势,股市拥有很强的上涨动能。
   沐浴:表示不太安定,困难,变化多端,转换。
  在股市中可表示骚动而又胆小的状态,市场人士意见不合,多空冲突,动辄后悔,市场处在回档期。
  冠带:表示难局打开,满怀信心,冲劲十足。
   在股市中可表示经过回档和震荡整理,股市已经处在涨升阶段,具备了冲击性搞活阻力位的条件。
  临官:表示发展、奋进、有成。
   在股市中可表示勇往直前,凭着旺盛的人气和资金步步冲向新的高点。
   帝旺:表示盛极,功成名就,但也预示着从峰顶上滑落,此为物极必反。
  在股市中可表示多方进攻的顶点,峻烈的行情走势,退化的冲高意志,行情显得焦躁不安。
   衰落:表示消极,难以前进,开始衰退。
   在股市中可表示股价顶峰的“帝旺”期已过,价格开始下跌,前期的买入股票者已经被套,主力基本出货完毕。
  病药:表示虚弱,衰退,停滞。
  在股市中可表示为衰落过甚,一切反弹的因素仅仅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股价低了还会创下新低。
   死亡:表示困难重重,生机寥寥,进取无望。
   在股市中可表示股市生气全无,所有股票都跌得很残。
   墓库:表示资财消耗,跌进低谷。
   在股市中可表示股价已经跌进低谷,行情随时会被冲起。
   绝:表示以成败局,认真反思吸取教训。
   在股市中可以理解为下跌行情已尽,盘势随时会涨升,处在绝地逢生机。
  胎:表示孕育、起步。
  在股市中可表示大势已经停止下跌,处于弱势整理阶段,市场主力,精明人士已经悄悄建仓。
   养:表示进步、努力进取。
   在股市中可表示主力,实力大户已经试探拉高股价,行情即将进入涨升阶段。
  以上所述十二状态可以分为涨升阶段、下跌阶段、整理阶段,其中长生至帝旺为涨升阶段,由帝旺至绝为下跌阶段,由胎、养作为整理阶段。
   在此,我们归纳他们的空间属性为:
  “寅、申、巳、亥”,孟的空间特性,具备初期的事物属性。
  “子、午、卯、酉”,仲的空间特性,具备中期的事物属性。
  “辰、戌、丑、未”,季的空间特性,具备后期的事物属性。(王衡泰来)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4:36:24
  • 来自:河北
  1. 17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名人名言

孔子

编辑: 励志天下 来源: 网络 关键词: 孔子 时间: 2012-02-20 阅读: 366251 次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孔子名句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孔子语录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孔子语录

·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名言

· :“坚持正道原则,即使对国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弃正道原则;臣子事君,其实不是为了给君做事,而只是在国君之下做事,是为国为民做事,归根结底则是为了行仁义,辅助国君推行仁政;对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厌倦之心,一律以真诚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并坚持道义;发现君子就加以举荐,发现小人就使他远离国君;去掉你的邪恶之心,而真诚的依据礼义与国君相处。做事需要机敏,谨言慎行,按照礼义修养自己,并且使天下趋于礼义。这样,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象兄弟一样。如果只说不做,或者行为不机敏,又不依据礼义待人,即使是住在对门恐怕也行不通。”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名言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名句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不迁怒,不贰过 —— 孔子名言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 孔子名句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孔子名句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孔子名句

·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名言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孔子语录

·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 不学礼,无以立。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孔子名句

·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则匆惮改。 —— 孔子名句

· 不迁怒,不二过。

·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语录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孔子名句

·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 礼之用,和为贵。

·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名句

·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 孔子名言

· 有教无类。

·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 孔子名句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孔子语录

·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 孔子语录

·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孔子名句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 孔子名言

·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 孔子语录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 孔子语录

·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 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 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 —— 孔子名言

· 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 言事死如事生

·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孔子语录

·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 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 孔子语录

·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孔子名言

·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孔子名言

· 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孔子名句

· 可妻也,虽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

·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 孔子名句

·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亏也

· 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 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後有闻不得并行也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孔子语录

·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

· 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孔子名句

·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孔子名句

·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孔子名言

·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 孔子名句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

·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 —— 孔子名句

·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孔子名言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4:43:20
  • 来自:河北
  1. 17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下面列举了孔子的一些弟子:言偃 (前506~前443)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颜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 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33岁时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颜庙,亦称复圣庙。今曲阜城东11公里防山之南程庄村东北角有颜子林,为颜回及其家族的墓地。曾参(约前505~前435) 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 (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忠恕"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 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 “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 》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冉求(前522-前489)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闵损(前536-?)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骞。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相传遭后母虐待,但为了爱护异母弟而自甘受苦,谏阻父亲驱逐后母,孔子曾特别表 彰他的孝行,后人将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为人谦和、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令其担任费宰,逃亡齐国力辞。宰予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我,通称宰我。孔子弟子。以言语见称。利口辩辞,颇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孟子称赞他“智足以知圣人”,但与孔子有较多的思想分歧。反对为父母服丧3年的礼制,主张改为1年,被孔子斥为不仁。曾在白天睡觉,孔子把他比作"朽木"和"粪土之墙"。一说后来到齐任临淄大夫,因与田常作乱被杀。其墓在今曲阜城东3公里古城村南约500米处。子思(前483-前402) 战国初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孔鲤之子。相传是曾子的学生。早年一度居卫,游学齐国,曾困于宋。晚年返鲁,甚受鲁穆公尊礼。继承、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以“中庸”为自己学说的核心。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诚者,物之终始”,强调“不诚无物”。孟子曾受业于 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继承和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23篇,已残。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相传均为其著作。墓在今曲阜孔林中孔子墓偏东。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17:37:17
  • 来自:河北
  1. 18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4章 不言之教





    ☆  我的父亲是一个收棒子(玉米)的   ☆  宁静的心是最有地力的土壤    ☆  有些痛苦,是缘于不肯离场    ☆  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    ☆  每天尝试三件新鲜事情     ☆  要随时随地有一颗觉醒的心    ☆  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  相信我,好日子就要来了     ☆  真正想做的人,什么都不说    ☆  每天都给自己一个交代    ☆  看不清未来,就做好现在    ☆  毕淑敏:女人什么时候开始享受    ☆  这一生,至少要为一件事疯狂    ☆  你的人生有没有“原始股”     ☆  要随时随地有一颗觉醒的心 


-
-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冲:通“盅”,虚的意思。道的境界是心灵的世界,它的空虚,是相对于自我世界而言,是不为人的外观所感觉到的。渊,形容道境深远,找不到边际。

  道的境界是虚幻的,但它虚而有物,它的无穷妙用对于得道之士来说,是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心灵在道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是最快乐的,也最能满足人的天性。在浩瀚无际的道境之中,蕴藏着天地万物的本原。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锐:自我锐气。纷:不切合实际的纷纷之想。尘:指现象世界,相对于本质世界。

  畅游于道的美妙境界里,彻悟了人生真谛,获取了大智大慧,原先那种不可一世的自我锐气被挫消了,一切与我无益的纷纷之想得以解除;原先那种狂喜、愤怒、悲观、傲慢等情绪化的目光,得以和心灵之光充分调和,取而代之的是不卑不亢、温和慈祥的目光。以合乎道的观点来看待世间的美丑、善恶、荣辱、贵贱,这时的人才是清醒的、觉悟的。“不言之教”的功用体现于此。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湛,是说道的境界非常清晰、明澈。似或存:好象有人存在。

  既然道的境界是灵明清澈的,如果有人存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不能说好象有人存在;既然说好象有人存在,就和“湛兮”二字相矛盾。其实,这里的“似或存”是一种猜疑的说法,意思是说:大自然实在是奥妙无穷,它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好象有人在背后主宰着宇宙。这就象今天人们怀疑上帝的存在一样:如果说没有上帝的存在,那么日月星辰的运转,四时的交相更替等现象,怎会这样有规律性呢?“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似问实答,是说孕育世界万物的是隐而不显的道,而不是上帝。因为道是永恒的,它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从而否定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

  本章旨在说明不言之教的巨大功用。自我只有亲历道境,不为现象世界所羁绊,才能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道是虚幻的,又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它的虚,才可充实人们的心田。有了充实的心田,就可以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把握了世界的本质规律,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19:23:31
  • 来自:河北
  1. 18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自生:为自己谋生。

  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天地都不为自己谋生。天和地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天因地而生,地因天而存。天地无私,故能天长地久。所以,无私才合乎自然规律。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同样也不例外。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就象天和地一样,是相互依存的。灵魂依赖身体的养育而存活,身体需要灵魂的协调而生长。只因灵魂是以真气的形式隐藏于体内的,不为人的眼睛所见,所以,世人养生注重的只是有形的身体而忽视了无形的灵魂,这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为了有形的身体而生活,人生价值观自然就是无止境地追求金钱财富,目的在于以有形养有形,满足自我外部感官的需求。这样一来,身体就有灾难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无尽的欲望必然导致阴阳失调,内外失衡,身体各种疾病接连不断,以至于未老先衰,黄泉早赴。圣人则不是这样,他明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即只有保持灵魂和身体的平衡,才能确保身心健康。因此,圣人治身不片面追求有形物质来养身,而是先育法身。法身是灵魂的化身,正气的凝聚,相对于有形的肉体(色身)而言。《西派真传》说:“抱吾法身,养吾色身,色法兼养,性命双修。”其结果是法身未现,色身却首先得以强壮——“后其身而身先”。因为健康的身体是法身显现的基础。

  呵护法身的过程,就是修养色身的过程。道德功要求正身、正念、正术。端正身姿可以舒血畅气,利于调息凝神,主动入静。端正思想意识,可以集中思想,排除外在的七情六欲,消除私心杂念,心存每个灵子。调整呼吸,炼精化炁,可以协调阴阳,按摩内脏,加强心脏和肠胃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有利于新陈代谢以及积蓄精气和能量,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存想可以凝神,获得心灵的宁静,有利于灵魂和肉体的内在和谐。一旦掌握了练功的要素,并持之以恒,功力就会逐日加深,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得以逐步增强,身体自然而然变得精力充沛、骨强体健。这就是“后其身而身先”。一个多灾多难的身体是养育不出变化莫测的法身的。值得强调的是,练功须有名师指导,正确利用各种道术,严肃对待练功过程。只有志向,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很容易用迷信的观点看待练功中出现的幻觉现象,以致走上自杀、杀人的邪路。

  圣人把色身置之度外——外其身,始终关注着法身,反而延长了寿命——身存。色身和法身是对立统一的,我无私以养法身,法身无私以治色身,法身存则色身存,法身失则色身亡。

  道德功是内功、静功,不同于当今轰轰烈烈的体育运动。可以说,身体的内部矛盾是决定身体健康与否的主要因素,只注重外因而忽视了内因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并非圣人没有私心,只是因为圣人彻悟了大道,才能够成全他健康长寿的私心。

  圣人“身先”、“身存”之私的实现,是深明先与后、内与外、本与末、人与己的辩证关系的结果。

  老子根据宇宙法则揭示了人生法则,而人生法则又贯穿着社会法则。他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原形。治理国家,只要时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自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从而体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幸福;为了肉体而活着的人,生命不会长久;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活着的人,只要社会存在,他的英灵就会存在,因为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本章是老子的符合利己主义的利他主义思想。利他在前,利己在后;无私在前,成私在后,无私而成其私。老子以天人合一的境界,把宇宙、人生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爱而忘私、和谐相处,由此而形成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无私是合乎道的美德,只有用以利他主义、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来取代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人类才能实现整个世界和谐有序的最大私心。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19:53:30
  • 来自:河北
  1. 18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持:持有。盈之:充满且即将外溢。行事之功在于持而不盈,倘若盈之,不如停下来不做。否则劳而无功反而有祸。

  “持而盈之”,反映的是功事已到了一定限度。“不若其己”,要求主观愿望应符合客观规律,应知及时自我收敛。

  揣而棁之,不可常保。

  揣:捶打。梲之:使之坚挺。借用外力使虚弱、疲软的东西坚强、挺拔,是不能保持长久的。

  “揣而悦之”,是说只强调外因而不顾及内因。“不可常保”,说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道德功的修练,正是强调内因作用,只有加强内在修养,蓄浩然正气,才能确保生命之树长青。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真气循任督脉运行,印堂为必经之地。练功时,真气穿印堂,透眼帘,过双目,有珠玉滚落之感,却不能守于印堂,守则气滞,气滞则有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

  “金玉满堂”,是财富充实(精气充沛)的象征。“莫之能守”,说明金玉的价值在于流通,执着于守将会带来不安和危害。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因富贵而骄横,必有遗失真我之咎。自古骄兵必败,不识骄的危害性,必定有终生遗憾。

  社会上有些人,起初为人民的利益而尽心尽力,以至于富贵加身,本该得到人们敬仰的,却因其居功自傲,不可一世,以至于晚节不保,功亏一篑,身败名裂,成为人民的罪人。

  功遂身退,天之道。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

  世间伟人,一旦达到事业的顶峰,完成其历史使命,就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效法自然,主动地退位让贤。“功遂身退”是主动的、积极的。在圣人之治的社会里,不存在功高盖主,危及生命的现象。封建士大夫们所奉行的明哲保身,归隐山林,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本章的主题是讲功成身退之道。“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千古不变之观念。无论治身、治国,都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愿望,要克制自我,去私去欲,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必然招致祸患。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20:11:53
  • 来自:河北
  1. 18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载负。细胞是灵的载体,色身是魂的载体。营魄:喻灵魂。营为先天之气,也即元气,为灵之本;魄为后天之气,为魂之本。灵生于先天,为阴神或元神;魂长于后天,为阳神或识神。婴儿宜静怕惊,即因魂不全。魂的成长,既受灵的制约,又受后天环境影响。修炼道德功,就在于使灵魂“抱一”。修道以育灵,在于开发潜意识;修德以育魂,在于培育显意识。人不修炼道德功,则灵潜伏于内,受治于魂。魂统治灵,则以自我为中心,认识问题必然带有局限性、主观片面性。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是说灵与魂能否和谐同一,是身体健康的关键。灵、魂和则正气聚,正气聚则法身成,法身成则身心健康。色身如车,装载灵魂。无灵魂主宰的色身是僵尸,无色身装载的灵魂是虚气。同样,人泯灭了心灵是魔鬼,心灵不以魂起作用则是傻瓜,是没有能动性的动物。人是由色身、灵、魂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高级动物,只有三者和谐统一,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人。

  就国家而言,国家是由国土、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组成的,其成分分别相当于人的色身、灵和魂。统治者脱离了人民的制约和监督,则是魔鬼,是“国之贼”;人民脱离了统治者合乎道的管理和指引,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混乱状态。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同心同德,国家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国家就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导致国破人亡。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集中、结聚的意思。气:汉字中有三个“气”字,即气、炁、気(“气”下为“火”),它们都有“虚”的特性,含义却大不一样。气是“氣”的简化,含有“养”的意思,是天地万物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之气,也是人的呼吸之气。大自然之气有内外沟通、相互循环的特性,把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所以,人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受大气的影响。炁是人体吸收食物营养形成的精气,又称真气,是人体赖以存活的物质能量。修炼道德功的基础功就是利用后天之气,炼精化炁。我们平常人的呼吸是肺部呼吸,也称胸式呼吸。道德功的修炼,首先改变人的呼吸方式,变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即吸气时一定要把气送到腹部,又称“气沉丹田”。当然,这些都是在心平气和后自然实现的,无需刻意为之。呼吸深、细、匀、缓,这样腹部就会形成相对高压,高压产生高温,高温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使后天食物精华转化为炁。待腹部真气充盈,真气自然下冲会阴,逆督脉而上,顺任脉而下,完成小周天旋转,进而打通四肢八脉及周身穴位,完成大周天循环。这一规律也完全合乎现代热力学原理,即气体会从高压区域自动向低压区域膨胀。可以说,功夫练到这个层次,身体就可以抵御大气中邪气的侵袭,伤风感冒的疾病就不会再发生,万一发生,我们也可以调动真气把病气逼出体外。因为,“热的作用在于使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联系松弛乃至完全解除,并且使那些没有联系的分子再彼此尽量地远离。”如果练功之前身体存有慢性疾病,特别是风湿、类风湿疾病都可以得到根治。这就如同形成于赤道两侧的热带高压气流,气流冲到哪里,哪里的寒气就会被驱逐,冰雪就会被融化。再说気,気是炁的升华,即神气,属高能量粒子流,含有火的性质,可以放出电波,形成磁场。炼炁至気,即可以杀死体内的病毒基因,排除一切疾病,并可以发気为别人治病。炁转化成気,即是“产药”,又称“结丹”、也即上文所说的“婴儿”。“结丹”时会出现少食、厌荤腥的反应,有如女人怀孕后的感觉,故又称“结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要求在呼吸上用工夫,炼精化炁,炼炁化気,结成

  “朴胎”。朴胎即结,须时时小心呵护,直至朴成,朴成,则以朴治身。朴就是法的化身,若能牢守法身,法身也就能牢牢地守护住身体了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静坐之时,要扫除大脑中的一切私心杂念,达到身如槁木,心似死灰,若有丝毫分心,就不会进入道境。“涤除”是“玄览”的前提,“玄览”,即“览玄”,于道境之中直观道体,体悟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疵:缺点、毛病,指不合乎客观规律的思想观念。“能无疵乎?”是说置身大道之境,体悟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能消除不合乎道的观念、行为吗?

  治国、治身,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无私忘我,否则,后患无穷。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热爱国家,治理人民,能施行“无为之治”吗?

  国与身同,民与灵同。不论治身治国都必须抛开自我之智,施行法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朴身出入之门户,位于头顶正中,其下为泥丸宫。朴胎结于下丹田,待十月功满,移入泥丸宫。此时,朴如同刚刚脱离母体的婴儿,十分娇嫩,须用心抚养,细心呵护,使之健康成长。滋养到一定火候,天门自动开阖,朴由此出入。出入之初,只让其在近处活动,并很快收回。渐渐地使其活动时间由短到长,距离由近到远,出入次数也由少到多,这样经过长期地锻炼,朴可以出入自由。朴成即可以遨游宇宙,变化莫测。正所谓“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五十八章)雌,相对于雄,有阴柔的特点。“为雌”,就是守朴,守朴在于“贵柔”。天门开,是出世,出世则守朴;天门阖,是入世,入世则守法,守法在于“贵弱”。出世是为了入世,只有出世才能更好地入世,否则,凭什么济世安民?“为雌”,是老子的法治思想。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彻悟大道,窥破天机,炼就六通神功,能够不自我炫耀,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吗?修炼道德功达到一定境界即可以破译基因密码的时候,就能追忆过去,预测未来。然而,有些未来之事毕竟有其发展的自然过程,预先泄漏天机会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混乱。因此,老子特意强调,尽管“明白四达”,也要甘守“无知”。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大道生朴,厚德育朴。遵道则生朴,修德以育朴,无德朴不成。

  “生而不有”,是无私之德;“为而不恃”,是无争之德;“长而不宰”,是无为之德。

  无私,无争,无为,正是大道之性,合乎道的思想、行为就是玄德。玄德又称“阴德”,具备玄德,真朴乃成。

  本章是修道育朴的方法和过程,从“载营魄抱一”到“明白四达”,境界是逐步提高的。道的境界和自我之德是同步的,“玄德”表明自我之德与道合一,是德的最高境界,具备了玄德,也就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朴身显现的前提。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20:53:27
  • 来自:河北
  1. 19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

  这大概是老子于道境之中对人体基因组直觉后的体悟。

  夷:平坦无阻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的能量场来说的。希:真实、珍贵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所蕴藏的世界万物的信息来说的。微:细微的意思。这是就构成基因组的物质微粒来说的。“夷”(场)、“希”(信息)、“微”(微物)这三种成分不可过细地划分,它们共同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细胞。细胞是宇宙的缩影,它蕴藏着宇宙的一切奥妙。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说道的境界是清晰、明净的,其上面不耀眼,下面也不昏暗。你所直觉之景物,无上下内外之分,无视觉障碍,只是一派立体的灵明。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前一个“绳”是动词,即结绳。后一个“绳”是名词,即绳子。“绳绳兮不可名”,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人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人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包含着来自父母的阴阳两套染色体,基因组就是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呈双螺旋结构,如同一条不停地扭动的绳子,这也就是首章所说的“玄之又玄”。“不可名”,是说无法为它具体命名。在老子看来无法命名的东西,却被现代科学命名为人体基因组,且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随着科学的发展,老子所创建的宏伟的哲学大厦之门,必将逐渐为人们所开启,并为整个人类带来无上的福音。

  “复归于无物”,是不停运动着的基因组“远逝”的结果。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种状态、景象是对心灵而言的,对自我而言则“无状”、“无象”。之所以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说的。

  “是谓惚恍”,是说基因组处于飞速旋转状态,闪烁不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说飞速旋转的基因组是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周流不息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修道者执着于古人所遵循的认识世界的道路,用来抵御今人只追求外在名利(有)的思想观念。能够知道远古万物的起源并能认识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因为道都作了真实的记录。这是说,人体基因组是一部记载着宇宙万物和人类历史的活的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破译基因密码的功夫,也就把握了世界,把握了自我命运。

  现代科学已证明,人类基因组蕴藏着生命奥秘,记载着生命信息,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但在老子看来,人类基因组不仅蕴藏着生命密码,还蕴藏着宇宙密码。只要破译了这些密码,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过去和未来。

  本章是老子对人体基因组所作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表明了道是认识真理的真正源泉。老子号召人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不要再在违背自然规律的道路上走下去。当今人类应当醒悟老子思想,走“返朴归真”之路,遏制社会只片面追求物质文明而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毁坏的局面。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20:55:22
  • 来自:河北
  1. 19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致虚极,守静笃。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念完全被道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万虑顿失,一灵独存。守虚至诚,守静至笃,才能进入道的境界。以笃诚之心反观内视,以不变观万变,这就是修炼道德功的存想术。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这是在道境中观察万物变化所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道境之中,万物并作出现,我得以反复观察万物从生到死的发展过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归结到大道这一根源(真性)上来。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气脉舒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张三丰之《大道论》)“根”即是原神、真性。“命”即是元气、真气。常:客观规律、自然法则。

  魂守静则元神动,元神动则元气长。率元神以长元气,可谓懂得了自然法则。懂得了自然法则,就会明白养生之道。否则,就会妄作妄为,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来。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懂得了自然法则,才能自我宽容,不以意气用事,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宽容则不偏私于任何一个器官,让真气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才能保全整个身体的健康;只有完全的身心健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会遵大道而行;遵大道而行,生命才会长久,且终身没有危害。

  本章是老子对养生之道的阐述和论证。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守静则元神动,守虚则元气实,元气充沛则元神旺畅,元气是元神的物质基础。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则有神,无精则神灭。反过来说,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总之,欲归根、复命,须守虚、守静。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20:57:04
  • 来自:河北
  1. 19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太上,不知有之;

  道的境界太高的人,不被周围的人们认识。

  真正的得道高人,有着出神入化的功夫,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即使你天天和他在一起,也不会认识他的真正面目,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道家弟子称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这已是后来的事情,当时的人们大概没有谁亲眼见过老子显示神通,以至于老子的身世到现在还是一个迷。

  其次,亲而誉之;

  道的境界比“太上”之人低一个层次的,人们亲近他、赞誉他。

  如果我们把这一思想放眼整个世界的话,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于耶圣、穆圣和佛祖。他们都是得道之士,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大师,但是他们却都不是博学之士,那么他们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对象就是人体基因组这一天书,这也正是他们思想理论的源泉。耶圣的“天堂”的境界,穆圣的“天启”的境界,佛祖的“涅磐”的境界,就是老子的“道”的境界,只不过境界有高低罢了。为什么说他们是“其次”呢?这是因为他们对于道境中出现的景象缺乏深刻的理性思维,还认识不到那都是“物中之精,精中之信。”因此使自己的学说成为唯心论。见神不见物,自然不能为人类指明一条“长生久视”的康庄大道。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贴近时代生活,贴近人们的心灵需求,人们感其德,叹其功,惊其神迹,自然“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境界又低一个层次的,周围的人们害怕他们。

  这一层次的人就是邪教教主。他们只是有了一些幻觉,还不知道为何物,就把自己装扮成救世主,打着传道的旗号,秘密结社,搞非法组织,宣扬歪理邪说,愚弄不明真相的信徒,致使信徒自杀杀人,严重扰乱社会,危害人民。中国的被立教、***,美国的人民圣殿教、大卫教派,日本的奥姆真理教等等,无一不给社会带来可怕的后果,致使人们谈教色变,对此必须坚决取缔。

  其次,侮之。

  最次级的是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小混混,他们打着修道、传道之名,行骗财、骗色之实。一旦真相败露。必招致人们的辱骂。

  信不足,有不信。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求道的路程是艰难而漫长的,非有诚心和恒心不可。对此,世人有的相信却意志不坚,最终与大道无缘。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道这会事,片面认为这不过是骗人的神秘主义而已。真正的修道之士,平时悠然自得,默默无闻,即使功成事遂,返朴归真,周围的人也难以发现他圣人的面目,这是因为圣人从不自我炫耀的缘故。

  本章是老子对天下修道者的分类。修道者的境界不同,世界观就不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造就什么样的人生。真正悟透天机的太上之人,已经认识到了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大道的推广、普及毕竟要等待时机,所以他是不会违背自然规律的。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20:58:45
  • 来自:河北
  1. 19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和“阿”,都是表示应答的词语。“唯”表示尊敬的应答,相当于“是”。“阿”表示不尊敬的应答。只因语气不同,礼节上也就不同了。这是说,无道社会人们所关心的都是皮毛的小礼小节,而这些礼节所规定的也只能是表面现象,根本改变不了人们内在的心灵。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礼教统治下,尽管都是表面现象,但是还必须学,必须做。不知“礼”就会遭到别人的侮辱。在“有礼”的社会里,说话做事须时时小心,步步留神,稍不注意,碰上

  “懂礼”的人,就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要了你的性命。不行“善”就得不到外界的赞誉和认可,因而一生无名无利。但是,倘若你“懂礼”、“知善”,只要有了“礼”和“善”的面具,哪怕是十恶不赦之人,名利也会向你招手。于是,人们为了追求名利,都去学“礼”、行“善”,反正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管它真和假。在无道的社会里,只有无理霸道、奸诈机巧的人才吃得开、行得通,真正的善人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欺压的对象。因此,人心不古,社会纷乱,道德日趋没落。处在这样的社会里,谁还关心内在的心灵呢?于是心灵荒芜了,像是无边无际的沙漠。这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缘故。人们所害怕的是无名无利,也正是名和利,才使得人们荒芜了心灵,而心灵的荒芜才是真正可怕的呀!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熙熙:欢乐、高兴的样子。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猪、牛、羊。儽儽:在道境中飘浮不定的感觉。

  众人熙熙,是欢乐于名利,他们一旦取得了一点点小名小利,就沾沾自喜,那种高兴劲儿,就像是吃了帝王赏赐的大肉——乐于利;又象是陪伴着帝王在春天里登台观景一样——乐于名。尽管他们时时在遭受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反而不知不觉,醉生梦死,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众人皆追逐于外,而我独守于内,像一只小船,停泊在心灵的港湾,没有远航的征兆。又像一个还不懂事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遨游于宇宙,像是找不到归宿——沉浸于大道之境,是最美好的精神归宿;众人都欢乐有余,只有我独处于心灵的家园,像是连自身也遗忘了——观赏妙景,享受心灵的无限自由;我是多么的愚昧呀,总是和大道混为一体,不敢有一点私心杂念——一切按规律办事,不敢偏离大道去随意发挥。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俗人:功利主义者。昭昭:明白一切的样子。察察:对于名利斤斤计较、精于算计。

  俗人都能明白一切,唯名唯利,只有我对此糊里糊涂——俗人聪明于小事,而我明于大道。俗人都精于算计,只有我少私寡欲——俗人心在名利,而我志在真朴。内心深沉得像大海一样,遨游于宇宙若无止境——心怀高远,自由无待。众人都有人生的目的,唯独我与众不同,个性孤僻,以致于被众人看不惯——众人皆求“有”,我独求“无”。得道之士的价值观念及其独特的个性是不为众人所理解的。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只有我与众人不同,众人皆以“有”为贵,而我以“无”为贵。孔子说:“民以食为天”,贵在以有形养有形。而老子却强调以“无”为本,以无形养有形。这是老子完全不同于世人的养生之道。道家有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炁补。”由此可见炁的重要性。“食母”,即“食炁”,是道家养生的重要环节也即辟谷服气术。《黄庭经》说:“神仙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炁。”由此看来,这里的“母”就是炁。不仅如此,也只有蓄养真气,才能开启大道之门,这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源泉。

  本章是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有道之人和俗人、常人的反复对比,说明有道者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伟大。昭示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背道而驰,“昭昭”、“察察”于外在的名利,而应该以反朴归真为人生之根本。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21:04:14
  • 来自:河北
  1. 19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希:“听之不闻曰希”。大自然的语言虽然不能用耳朵听到,但它却能用事实讲话。

  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我们必定有所启发。所以,大自然的语言是至理之言。飘风:龙卷风。终朝:一早晨的时间。龙卷风来去匆匆,一般从开始到结束,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长时间不过几个小时。暴风骤雨虽然来势凶猛,却不会超过一天就消失了。这种自然现象,虽天地所为,但不会长久。天地尚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

  这一节旨在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要正视自己的力量,不能有激进行为,否则决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求道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欲求证大道,须作长期持之不懈地努力,既要有诚心,又要有恒心。行道也是这样,一切形式的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决不是靠几个运动就能实现的。大搞暴风骤雨式的形式主义,必然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故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事业(悟道和行道)的人:所遵循的路线一定要合乎客观规律,应该得到的东西要随着正确思想的获得而获得,应该抛弃的东西也要随着错误观念的消失而消失。你的人生道路和大道保持一致,道也乐意接纳你;你所取得的成果合乎客观规律,成果也正是你乐意得到的;你所抛弃的东西合乎自然法则,那么失去的东西也正是你乐意失去的。

  这一节是说,不论修道行道,思想意识必须和大道保持一致,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失去了必须失去的东西。合于道的成果要乐于得到,不合于道的事物要乐于抛弃。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能有得。得与失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

  信不足,有不信。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衿者,不长。

  “信不足,有不信”,是承上启下之句。有些从事于道的事业的人,在得与失之间心思不定,信心不足。“信不足”者,缺乏的是诚心;“有不信”者,是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以下五句就是具体说明不信者的主观行为和结果。

  企:用脚尖站着。虽有一时之高,但决不会持久。跨:跨大步行走。虽有一时之快,但是走不了多久必定要停下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不能顺其自然而急于求成,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自见者,不明:修道者存自我,则不能明于大道;行道者存自我,则丧失民心。

  自是者,不彰:修道者自以为是,道的境界得不到彰显;行道者自以为是,施政方针就得不到推广。

  自伐者,无功:修道者自我炫耀,没有功德;行道者自我炫耀,名利之心抵消了功德。

  自矜者,不长:修道者骄傲自满,功力就不会长进;行道者骄傲自满,就不可能取得新的成就。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其:上文所列举的行为。物:代词,在经文中有多处出现,有多重含义,当区别对待。这里指常人。

  这些行为,对从事于道的事业的人来说,都是多余的、无用的,因而也是有害的。对此,常人都会感到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采取这些方式。

  本章揭示了量变质变规律,旨在说明,一切形式的主观、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只有遵循由量变质变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具有诚心和恒心,才能达到目的。

  附:河上公、王弼本以“有不信”以上为一章,以下为一章,今从魏源本。盖前半部分从正面论述“从事于道者”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后半部分则从反面加以论证。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21:04:53
  • 来自:河北
  1. 19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这是老子于道境中对微粒子的直观和体悟。

  “有物混成”,是说道是由微粒、信息、能量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状态等要素组成的统一体。

  “先天地生”,说明“混成”之物是化生天地的母体,同时也体现出混成之物所具有的的特性。

  特性之一:“寂兮寥兮”。寂静无声,空旷无际,表明道具有静和虚的特性。

  特性之二:“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始终如一,不为一切外来势力干扰而改变本性。表明道具有最本质的纯真特性。

  特性之三:“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表明道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的,其规律性有诚信的特性。

  这三种特性即虚静、纯真、诚信,可以作为天下万物遵循的本性,加以发扬光大。母:母性、本性的意思。

  另外,“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如中子)所具有的“行星式”的运动规律。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世界的本体至精至微,应当用“小”来为它命名。老子不用“小”而用“道”字命名,是赋予“道”字深刻的哲理内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行为、规则、方法等。老子用“道”字为世界的本体命名,意在说明认识世界的本体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而道的运动、发展、变化所体现出来的对立统一这一宇宙规律就是人类必须遵循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认识的最高境界就在于识道即“见小”,——“见小曰明”。“明”就是明白由道体所体现出来的对立统一规律,从而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指明道路。道是宇宙的本原,“小”是它的本质,本质是永恒的;“大”是它的现象,现象是变幻的。小与大是相对立而转化、相统一而存在的,所以,又可以勉强用“大”来为它命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说明万物由小到大、由大到小是循环往复、变化发展的,揭示的就是对立转化规律。

  我不知她的名字,就用“道”字来命名吧,还可以勉强用“大”字来命名。大意味着消失,消失意味着对立,对立意味着统一。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王占据其一。

  道的本质是小,然而,道是宇宙的缩影,宇宙万物无不由道生成,所以道就是宇宙。道与天地相比,道为大;天与地相比,天为大;地生万物,地与万物相比,地为大;王与百姓相比,王为大。道大,天大,地大,都是相对的,王大也是相对的。这里,老子把四大之一的王作为突出的重点,其原因在于百姓与王的关系最为密切。贵为万物之灵的人还必须接受王的统治,不理顺人与王的关系,人也就不再是自由平等的了。一个“亦”字,旨在说明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应当心存大道,明白平凡与伟大的辨证关系,倘若不明白对立转化这一客观规律,反而自以为大,那就说明,这时的王已经死了(大曰逝),因为,他已经远离了人民(逝曰远),既然与人民对敌,那么新的王也就在人民的反抗中诞生了(远曰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效法、遵循。地:地球或者地月系,这里代表的是地的运行规律。不论地球还是月亮,它们都具有相对永恒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并且保持最完美的自转角度。天:太阳或者太阳系,这里代表的是天体的运行规律。太阳系围绕着银河系周而复始地运转。道:道体所体现的运动规律。自然: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是要求人类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订出完善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因为,没有秩序的人生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本章是理解道的概念的最重要的一章。本章中,老子突出强调的是由道体所体现出来的道性。老子用“道”来命名世界的本原,旨在表明人类与道的重要关系。道是万物之奥,蕴含着真理。人类要想把握真理,就必须识道。所以,道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认识的方法,实践的方法。道的概念,并不是虚构的,而是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道作为最基本物质,是宇宙万物之母;作为最一般规律,是贯穿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老子道的哲学理念就在于为人类指明合乎自然规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21:06:18
  • 来自:河北
  1. 20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这是比喻那些懂得客观规律的人,办事不拖泥带水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善于说话的人,没有破绽,别人无以指责。这是指那些有文学修养,善于语言表达的人。谪:责备、指责。

  善于计算的人,不必使用计数工具。这是指那些在数学方面有造诣的人。筹、策,都是古代用于计数的工具。

  善于闭守的人,不上门闩别人也不能打开。这是比喻那些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不自我炫耀的人。关楗:门闩。

  善于结绳的人,不结绳扣,别人也无法解开。这是比喻那些有组织才能,善于团结别人的人。约:绳扣。

  以上五善,是五类各具才能、特长,可以为人师表的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所以,圣人善于救人,让那些有知识才能的人,去教育那些没有知识才能的人,使社会上的人都能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为社会所抛弃;圣人善于救物,是因为人尽其才,才有物尽其用。因此,世间万物才不会被人类所遗弃。这就是说,圣人已经偷袭了大道,明白了客观规律。袭明:窥破天机,明于大道。

  道的世界是万物平等的天堂世界,同样,现实世界也只有人人平等,知识、道德水平共同提高,才能实现人间的大同。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所以,那些有知识才能的人,就是那些没有知识才能的人的老师;而没有知识才能的人,正是有知识才能的人所必须帮助、教育的。不尊重教师,不热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各怀聪明,但还是最大的糊涂。这是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妙窍。

  这是强调教育之于治国的重要性。人是属于社会的,社会是大家的,少数人聪明不算聪明,只有全社会的文化道德水平共同提高,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本章表现了老子尊师重教的思想。尊师重教是治国的要妙,同样也是治身的要妙。现在,教育之于治国的重要性,已经形成社会共识,且不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否合道。至于信仰教育,则是当今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老子的朴学是造福人类的最佳学问,应当走向现代化,走向科学的殿堂。隐于民间的得道高人,应当主动走出来,以老子思想为指导思想,为人类社会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21:11:12
  • 来自:河北
  1. 20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那些优良的兵器,都是不吉祥的,有些常人都感到厌恶,所以,有道之士不去使用。

  越是性能优良的兵器,越富有杀伤力。喜欢那些兵器的人,都是不知爱惜生命的人。有道之士爱人如己,故不去使用。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是修道之士。因其道未成,故功夫上次于有道之士。君子平时占据位置贵左侧,用兵之时则贵右侧。古人以左为上位,以右为下位。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佳兵,不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所以,兵器不是君子可以经常使用的东西。佳兵,更是不祥之器,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们。即便是迫不得已,也应该以恬静平淡之心来对待,千万不可以此为美事。若视此为美事,就是乐于杀人的人。乐于杀人的人,他的天地之志向是不会实现的。

  自古仁者得天下,乐于杀人的人,是不会得到天下人拥护的。得不到天下人的拥护,其宏伟志向就不会实现。

  是以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所以,吉祥之事崇尚左侧,凶险之事崇尚右侧;交战时偏将军居于左侧,上将军居于右侧,这就是说,要用丧礼的形式对待战争。众多的人被杀,必定要以哀悲之心来哭泣他们;如欲战胜对方,必定以丧礼的形式来对待对方。

  之所以把用兵之道当作凶事来对待,并采用相应的措施,目的是以慈悲为怀,,尽量避免杀伤。这体现了用兵者的仁德。有仁德者,可以得志于天下。

  本章论述的是用兵之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兵器是凶器,有道者不使用它们。第二部分说明修道之君子,用兵若无仁德,不可得志于天下。第三部分则强调了用兵的策略和心态,体现了仁慈之德,这是得志于天下的必要条件。

  本章承前章,讲述交战之道,其中暗喻房中术。房中术是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中凡是涉及用兵之道的理论都是以房中术为理论基础的,修道者当深思之。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21:13:04
  • 来自:河北
  1. 20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人们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却忽视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导致生命早夭。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是以有形养“无形”,而不是以有形养有形,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本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
(0)
(0)
  • 郝志强国学易经研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2/13 21:14:48
  • 来自:河北
  1. 2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比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要想收敛它,必定先使它张狂;要想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强盛;要想废除它,必定先使它振兴。要想夺取它,必定先给予它,这是深明大道之举。微明:明于微,即明于道。

  这里讲的是夺精补脑之术,又称调外药功夫,是用意念引导小周天功,目的是从肾腧引精气上升以济脑,具有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之功效。《抱朴子》说:“若年尚少壮而知还年(返老还童之术),服阴丹以补脑,采玉液于长谷者,不服药物,亦不失三百岁也。”

  前三句概括了炼液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的过程,后一句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只有“与之”,才能“张之”、“强之”、“兴之”;只有“夺之”,才能“歙之”、“弱之”、“废之”,不与则无以夺。“与之”是手段,“夺之”才是目的。由张、到强、到兴,由歙、到弱、到废,也昭示了修炼道德功的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废之”之日,即是道成之时。

  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借人。

  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鱼不能脱离深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借人。

  这一节,是说精气之于身体的重要性,也是对修道者的具体要求。“男人修成不漏精,女人修成不漏经”。只有不脱、不漏,才能“根深固柢,长生久视。”

  《道德经》毕竟是一部根据练功实践来讲道的书,一切内容都是对练功实践经验的哲理总结。所以,我们不能总是根据语句的表面意思来强解其治国理论。

  本章是夺精补脑之术,是道德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释《道德经》的人,多据此章给老子戴了一顶阴谋家的大帽子,可谓千古奇冤。寻历史冤案,恐怕惟有老子蒙冤最深最久。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