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河北阜城廖纪墓

河北阜城廖纪墓

关键词:廖纪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阜城热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bf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97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廖纪,明朝嘉靖初吏部尚书,相当近代中组部加人事部部长。时朝野皆尊称廖太宰、廖天官,至今,海南河北二地民间但知廖天官而不晓得廖纪。
  关于他的籍贯有“东光”“陵水”两种说法。万斯同作的《明史》(清抄本)和张延玉版《明史》列传俱写道:“廖纪,字时陈,东光人,嘉靖三年吏部尚书……”。东光县明代属河北河间府,现归沧州市辖。
  据旧版《东光县志》列传记载:“廖纪,字时陈,又字廷陈”,没有写他的籍贯。但方志载家在东光县河西码头廖庄(现阜城管),廖庄原名姜庄,后因廖纪而改名 。廖纪在沧州和武术名师霍元甲、著名作家王蒙等同列名人榜。在阜城和汉武帝的皇妃钩戈夫人等被评为“九大名人”。
    天津市考古队于1960年在阜城县码头镇廖庄发掘了廖纪墓,其规模之大为明代官员墓之罕见。首辅李时为他作的墓志铭云:“公讳纪,字时陈,别号龙湾。世居闽,父瑄,商于东光,因家焉……”。当时出土的骨朵俑高30厘米。灰陶,模制。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 擎骨朵俑一对。出土于墓前室右道中,为该道“兵部”仪仗俑中间三排执仪仗俑的第一排。两俑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均头戴红缨帽,长袖衬衫穿着一件绿色的长长的黑色坎肩, 腰束红带,脚穿方口鞋,高筒袜,左手擎骨朵扛在肩,右手自然垂放。所不同的是,左俑背后肩有带“兵部”二字的牌子,而右俑则无。均通体施彩绘。兵士,在仪仗队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仪仗队伍主要是靠文武人员组成的, 两者缺一不行。骨朵,是一种古代兵器,其状如蒜形或蒺藜形,以铁或坚木制成,按在长柄上。原为羌人的武器,以后传入中原。 在宋代,骨朵已被用为仪仗,明代沿用,仍为仪仗之一。” 明代,仪仗中列兵器的多寡,是根据每个官员的身分地位确定的。 
    在阜城县廖庄知道廖纪的人并不多,据年长的人回忆,廖纪在明代当了吏部尚书和兵部参赞,由于他治国治军从严,因而得罪了不少人,遭谗言被解职,后来真相大白后,皇帝为其昭雪,死后得厚葬。有民间传说,他死时没有头颅,皇帝便赠一个“金首”随其尸同葬。但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考古队对立有碑记的廖纪墓进行挖掘,不但见不到“金首”,连一丝甲骨也未存。根据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廖纪因蒙冤而死,他的尸首根本没有运回廖庄;二是廖纪的坟墓早就被盗,至于这种说法,史书没有记载,不能妄下结论。 
    明代除亲王陵墓随葬有大批俑群外,个别官员的墓中也有随葬的仪仗俑群。1960年在河北阜城西码头村发掘了嘉靖十三年入葬的廖纪墓,该墓是皇帝命工部为其营葬。在石棺前方砌造有俑坑,俑坑前部列有两组以轿为中心的仪仗俑 ,仪仗俑以隔墙分为左右两部分,各排一组仪仗,共60余件,左排俑群中有背「吏部」牌记的,右排俑群中有背「兵部」牌记的,说明一组反映着吏部仪仗,另一组反映兵部仪仗的实况,这在明墓中是极为罕见的特例。中室与后室放置有厅堂、卧室、厨房和生活用具模型,以及侍女俑等。这些俑的造型比较呆板,缺乏生动的气韵。表明俑这种古代独特的雕塑艺术,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程后,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河北阜城明代廖紀墓出土的帷轎及轎夫俑,天津歷史博物館藏。

河北阜城明代廖紀墓出土的擎骨朵俑,天津歷史博物館藏。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632881390,13363330500 传真: 邮箱:qdwfcrx#126.com
地址:河北省阜城县阜城热线运营中心 邮编:053700
Copyright © 2004-2024 衡水优科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