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原创]千丝万缕故乡情

  • 超越居士
楼主回复
  • 阅读:7428
  • 回复:2
  • 发表于:2012/6/14 9:47:57
  • 来自:山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阜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千丝万缕故乡情

  我是阜城人,老家在蒋坊乡后蒋坊村。小时候直到初中毕业前从未远离过家门,那时到12里外的建桥赶趟庙会,就觉得是大开眼界了,至于18里外的县城,到了上初中时才去过一次。1957年到泊头上高中好像离家远了,可是1958年阜城、交河、东光、南皮合为一个大县,泊头是县政府驻地,此时只是到了更远一点的新县城而已,尚未离开本县。到上大学和以后参加工作,才真正远离了家门,但那时家属还留在老家,身在外地即便时间再长,感觉只是出趟远门,还不曾有离开了家乡的感觉。直到1982年家属农转非,全家迁到山东济南,才觉得真的离乡背井了。

  实际说起来,走出农村,到城市去生活,是很多人的梦想,我也是如此。上学时就企盼毕业后能分配到城市,工作后又希望把全家迁到城市。为了这一目标曾苦苦努力了好多年,可是真的实现了,却觉得故乡又是那么难舍难离。家乡的亲戚朋友以及所有的乡邻,家乡的土地以及草草木木,从小住惯了的老屋和大大的院子,村前的大水坑河和村后的庄稼地,都觉得那么值得留恋。一旦离开了,总有怅然若失的感觉,从此思乡情结牢牢地扎根心底,不经意间就会触动那根敏感神经,离情别绪汇成的激流便不可阻挡。这样的心境恰如前人诗词中的描述:“一日离家一日深,犹如孤鸟宿寒林,纵然此地风光好,还有思乡一片心。”“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大约是2006年的某一时间,在网上浏览时发现了阜城热线,当时就像见到了家乡人,颇有他乡遇故知之感。家乡的新闻不断触动思乡情结的阀门,于是就产生了写点文字以表达思乡情的冲动,陆续在论坛的漂泊他乡栏目中发了一些帖子,大约有二十来篇吧(包括用其他网名的几篇)。这些贴子也曾得到不少网友的青睐,看到网友的跟帖,就像听到了来自家乡的声音。后来发帖少了,但还经常浏览一下自己的帖子,看到点击次数增加或者有了新的跟帖,也会感到欣慰。我常常觉得浏览阜城热线似乎是神游故乡,而自己发布的贴子就像是在故土上亲手栽种的小树,所以每次浏览都喜欢看一看,就好像到手植的小树林里小憨一会,会有别样的感受。

  自从阜城热线更新版面,所有内容全部更新,我的那些帖子和其他帖子一样都不复存在。不过新版的热线不影响作为家乡的象征,于是我重新注册照样浏览,只是无法再去找那片曾常驻脚的“小树林”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我以前的帖子有两篇被原文转帖出来,我很高兴,赶紧在跟帖中表示感谢。后来因为忙于别的事情,有好长一段时间没再登录。最近再浏览时更是发现以前的贴子已有15篇被重新转帖了,有的还加了说明。我很受感动,不知该如何感谢管理员的特殊关照。

  今年2月,我曾把以前发过的帖子底稿整理了一遍,从其中选了16篇,并加上目录和简单的序,算是一个集子吧,取名“超越居士文集”。曾想把它作为一个新帖重新发在阜城热线的论坛上,但未能成功,得到的提示是一个贴子不能超过6000字,因为汇编之后远远超过这一限制,只好作罢。现在好了,我选的那16篇文字,竟有14篇被转帖了。为了基本恢复我那片“小树林”的原貌,现把尚未转帖的两篇作为附录加在下面。谨以此表示对家乡人的感谢。

附录

一、 情系一片瓦 
   2007.01.11

    告别故居已有相当多的年头了,但故居老宅在我心底始终留着深深的记忆,有时重现在梦中,宛然是幼年时的模样,并非像临别时已经破旧的样子。说起老宅,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那时依靠父亲在外闯荡有点积蓄,再加叔父能出力,建起了这座宅院。主房的格式是传统的三间正屋加两间耳屋,墙体很厚,外砖内坯,房顶的前檐以瓦为装饰,再加上大大的院子,高高的院墙,与周围邻居的房子相比显得更有气魄,院子里还保留了几棵原有的枣树,更增加了宅院的生气。当父亲与兄弟们分家时,宁可少要三亩耕地,还是选择了这套房子。于是这里就成了我出生的地方,并伴我从童年直到工作之后的不惑之年。后来因家属户口迁往我工作的城市,几番斟酌之后忍痛卖掉了老宅。其实当时并不完全是为了换几个钱,主要是房子破损待修,如果委托别人代管,恐怕也难以持久,于是不得不出此下策,怀着对前辈深深的歉疚和沉重的负罪感将其交给新主人,恋恋不舍地与其告别。

    时隔九年之后,借回家探亲,我特意去看望老宅,当时已被新主人翻新过,但建新屋几乎全部采用了老屋上拆下的砖和木料,看起来和原貌差不多,所以我感觉它还是我的故居,只不过动了一次大手术而已,感情依旧。于是在院子里照了好几张像作为留念。

  去年又一次回家探亲,仍旧迫不及待的回去看望老宅,这回却大失所望。原来房子已再次翻新,并完全采用了新材料建成了新样式,院子里最大的一棵枣树也刨掉了,我记忆中的老宅几乎连点影子也不见了。我的心立刻凉了半截,这回尽管我带了录象机,再也提不起精神去拍照留念。唏嘘一阵,正准备返回时,突然在院子西面发现一堆被弃用的破旧砖瓦,我一眼就看出这是老屋上的原物,找了半天终于翻出一块完整的半筒形老瓦,并断定它曾经用在我老屋的房檐上。我简直如获至宝,小心翼翼的带了回来,并用黄尼龙绸精心包裹,存放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我把这块瓦看作是老宅的象征,好像老宅又与我为伴了,并相信它会以熟悉的原形原貌时常回到我的梦中。

二、 他是我所认识的梁老师吗    2007.06.01

  作为落户他乡的阜城人,初次在网上见到阜城网站时,立刻被吸引,并感受到浓浓的乡情,这种心情是不难理解的,我曾在一个贴子中用“宛如他乡遇故知”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最近在网上又看到蒋坊招商网站,作为蒋坊人,看到离故乡更近的网站,当然乡情味更感到浓一些,如果还要用类似的话来形容,应该是“宛如他乡遇亲人”了。我一口气浏览了全部栏目,对家乡的人和事感到格外亲切,久久沉思于对文章的回忆中,难以平静。当我回忆社会人文栏目中《梁献廷阜城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书记》那篇文章时,不禁使我想起一位名字非常相近的老师。如果我没记错,老师的名字叫梁献庭,我一直在想,文中的梁献廷是我所认识的梁老师吗?

  说起梁献庭老师,我们倒是有一段不寻常的师生缘。我开始入小学是在后蒋坊小学,当时是完小,梁老师在该校任教,只担任高年级的课,虽然我没有直接听过他授课,但彼此是熟悉的。后来高小部分迁到伊家,梁老师到伊家完小任教,不久我升入伊家完小,和梁老师又成为同校师生,并且梁老师曾担任我们班的语文课。接下来梁老师被调到阜城一中(蒋坊中学前身)任教,可是一年多后我又升入阜城一中,和梁老师第三次成为同校师生。这样算起来梁老师和我曾在三个学校为师生关系,时跨九个年头。

   时隔半个多世纪,回忆起梁献庭老师,音容笑貌仍记忆忧新。他讲课很有特色,印象很深的是他讲课时爱用手势,他那响亮的声音,诙谐的语言,配上恰如其分的手势,总能深深打动每个学生的心,让人听得津津有味。梁老师作风简朴,记得早年他骑的是一辆摔断了半截车把的自行车,骑车时一只手正常握把,另一只手只握着半截残端,不得劲可想而知,但他竞骑了好多年,并说车子很好骑,舍不得换。有人对他说:“是舍不得花钱吧!”他只笑而不回答。

  我的这位梁老师是蒋坊乡梁家村人,和文中的梁献廷是一个村。记得梁老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约40岁左右,与1932年读师范的梁献廷年龄也应差不多。梁老师一直任教师,与梁献廷的师范学历也相符。但使我无法断定的是,他是那位梁献廷吗?我和梁献庭老师相处多年,从未听他自己或别人说过他有一段与众不同光辉历史,而且从梁老师的风度来看,也看不出他是曾任阜城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老革命。
  这是一个并不难解开的谜,不过我身处外乡,身边无人可问,只有求教于家乡的网友。其实撰写此文更想表达的是对梁献庭老师的怀念。

  编后注:上面这篇文字贴出后,几年时间没有人对我的疑问给与解释。为了了却这一悬念,去年电话联系到我的老同学梁献忠同志,他是梁献庭老师的堂弟,今年5月我们又曾见了一面。猜测得到证实,1932年在泊头师范领导闹学潮,后来创建阜城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的人就是我所熟悉的梁献庭老师,他后来还曾任过八路军领导下的抗日高小校长,解放前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晚年在蒋坊中学的教师岗位上离休。梁老师参加革命确实很早,上世纪30年代初就已是中共党员,但他的革命经历曾因被捕中断过,也许这就是后来只是个普通教师的原因。至于网上提到的梁献廷,廷字应是笔误,梁献庭老师在泊头师范时就是这个名字,从有关资料中可以证实。(2012.6.14附笔)
[此贴被超越居士于2012-6-14 16:58:03编辑过]
[此贴被超越居士于2012-6-21 20:26:18编辑过]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老家大柳树
  • 发表于:2012/6/19 14:41:09
  • 来自:河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阜城热线改版后,一直无法和超越居士取得联系,今天在这里又见到超越居士发布的文字,心中甚是高兴。超越居士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他的一些回忆文章再现了阜城的一些历史和过去,读来亲切、自然,对阜城网友了解阜城的过去提供了绝好的资料。感谢超越居士对阜城热线的厚爱,祝超越居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0)
(0)
  
  • 青成
  • 发表于:2013/11/10 22:17:26
  • 来自:山东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我第一次见到,老人家从未跟我提及,也感谢大柳树老哥的鼎力抬举哦!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