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转贴]张邦昌也不是汉奸,儒教祸国殃民

  • 老家大柳树
楼主回复
  • 阅读:4742
  • 回复:0
  • 发表于:2011/11/8 6:20:53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阜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张邦昌也不是汉奸,儒教祸国殃民 
关于秦桧和岳飞,写了系列帖子,大量的史料证明,宋高宗是明君,秦桧是忠臣,岳飞是军阀,这些帖子被大量转载,没有受到有力的反击。此文,要为儒教陷害的另一位人物申冤,他就是北宋末年的张邦昌,儒教诬蔑他是汉奸是完全错误的。历史上最愚忠的人,非张爷爷莫数。 



张邦昌(1081年—1127年),北宋末大臣。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今河北东光)。进士出身,徽宗、钦宗朝时,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金兵围攻开封的时候,他力主议和,与康王赵构作为人质前往金国,请求割地赔款以议和。归宋后,任河北路割地使。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京都,掳走徽钦二帝,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定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做了32天的皇帝。史称“靖康之变”。后金国退兵之后,迫于众怒,去除帝号,迎元祐皇后垂帘听政,封郡王。后来南下归德(今河南商丘)。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宰相李纲力主严惩,建炎元年六月(1127年7月),被贬至潭州“安置”,“令监司守臣常切觉察”。不久金兵又来犯。同年九月下诏将张邦昌赐死,并诛王时雍,殿中侍御史马伸前来长沙执行。据称张邦昌读罢诏书,“徘徊退避,不忍自尽”,执行官逼他就死,最后登上潭州城内天宁寺的平楚楼,自缢身亡。 
一。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余国土归金。后来金兵攻破辽中京,而宋朝二十万大军大败。燕京被金人所攻占,天祚帝被俘,辽国灭亡。 
   宋廷竟要求金人履行,金人反指宋人没有履行攻打燕京的盟约。宋廷则用岁币将燕云十六州买回。1123年七月前辽国将领、金平州(今河北卢龙)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事败逃奔刚成为北宋燕山府的原辽燕京,金人以私纳叛金降将为由问罪。北宋燕山府不得已斩了张觉,造成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均感到不满。1125年八月,金国以张觉事变为由攻宋。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赵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一)。金第一次攻宋详细过程 
     宋史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八月,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以张觉事变为由奏请攻宋。十月,东路完颜宗望率军自平州(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攻燕山府(今北京西南)。宋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县)戍将韩民毅投降。十二月甲辰(阳历1126年1月2日),于白河(今北京密云县白河峡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大败宋军;两天后,宋将郭药师降,宋燕山府防卫崩溃;不久破宋中山(今河北定州)派来援军三万人,1月14日又破宋兵五千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1月22日克信德府(今河北邢台)。 
     西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则率军自大同攻太原(今均在山西),没有宗望顺利。天会三年十二月庚子日(阳历1125年12月29日)攻克朔州(今山西朔州),戊申日(阳历1126年1月6日)破代州(今山西代县),1月13日中山投降,1月15日包围太原﹐但在太原受阻。以至贻误军机,直到得知完颜宗望已经和宋讲和以后才罢兵。 


     靖康元年(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己巳日(1月27日),宗望军渡过黄河。第二天攻下滑州(今河南滑县),1月31日,包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因汴京守御使李纲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二月,胁宋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议和。退军孟阳,破来袭姚平仲兵数万,重新问罪进攻汴京。宋钦宗大恐,遣使说:“初不知其事,且将加罪其人。”宗望停止进攻,改肃王赵枢为人质,康王赵构得以回归。宗望还师山西,擢升为右副元帅。 

(二)。金第二次攻宋详细过程   
     不久,金国以萧仲恭使宋,耶律余睹监军。宋钦宗认为此二人都是原辽国贵族,可诱而用之,以蜡丸封了一封书信让萧仲恭送耶律余睹,使为内应。萧仲恭忙跑回金国见完颜宗望,以蜡丸书信献之。 
     八月,宗望以此为由集合军队重新伐宋。第二次攻至汴京仍然是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两人的比赛。 
     第一阶段,西路完颜宗翰八月庚戌(阳历1126年9月5日)和第一次攻宋一样从大同出发,第二天破宋张灏军于文水(今在山西),9月21日克太原。东路完颜宗望9月8日从保州出发,当天破宋兵于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中山(今河北定州)。9月15日,攻下新乐(今在河北)。9月26日,破宋大将种师中于井陉,取天威军(今河北井陉县),克真定(今河北正定)。 
     第二阶段,经过休整,西路完颜宗翰11月18日自太原向汴京进攻,22日攻下威胜军(今山西沁县),29日克隆德府(今山西长治),渡盟津(今河南孟津)。宋西京(今河南洛阳)、永安军(今河南偃师东)、郑州(今河南省会)皆投降。12月4日,完颜宗翰克泽州(今山西晋城市)。东路完颜宗望11月20日自真定向汴京进攻;12月4日宗望诸军渡河,随后攻下临河县(今河南浚县东北临河村南)、大名县(今在河北)、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于12月10日克怀州(今河南沁阳)并到达汴京城下。12月16日,宋出兵拒战,被宗望等击败。12月17日,宗翰才到达汴京城下,又被宗望抢了先。12月20日,因为郭京作祟,宗望、宗翰与诸将破城,俘宋徽宗、钦宗二帝。 



二。北宋亡于“战”而非“和” 
         宋金对辽国夹攻密约,金国攻陷辽国的中京(内蒙古宁城),童贯急统军北上,分两路进攻。宋军突然采取军事行动,对燕京是一个晴天霹雳,他们再没有想到一向卑躬屈膝的宋国,会在朋友背上插上刀子。耶律淳陷于腹背受敌的危境,他派人晋见童贯说:“女真叛变作乱,贵国也应对它厌恶。如果贪图眼前小利,捐弃百年友谊,去交结豺狼,只会种下将来无穷祸根,尚请贵国考虑。” 童贯不听辽的劝告,继续督军前进。辽军只好迎战,宋兵团两路大军,同时溃败。 辽国“怨军”司令官郭药师,向宋国投降,献上两州土地。这对宋是一个鼓励,宋徽宗(1082年10月─1135年)赵佶命童贯作第二次北伐。萧皇后(辽穆宗皇后)派遣使节韩昉晋见童贯,奉上降表,请求念及119年敦睦的邦交,不再进攻,辽国愿降为臣属,永为屏藩。童贯一口拒绝,把韩昉叱出帐外,韩昉在庭院中哀号说:“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誓书,字字俱在。你能欺国,不能欺天。”痛哭而去。童贯在叱走韩昉后,即对燕京奇袭,在辽军迎战下几乎全军覆没,被辽军追击到芦沟桥, 宋军将近二十万人,被敌人的铁骑冲刺,死伤殆尽,死体盈路。辽军作歌传唱。讥刺宋国的无心与无能。以如此使人失笑的兵力,竟敢毁盟挑战,再一次说明世界上确实有不自量力这回事。 
         金国接到宋军溃败的消息,也大吃一惊,他们固然知道宋军衰弱,但不知道衰弱到这种地步,皇帝完颜阿骨打既知宋军不能在古北口(北京密云东北)会师,放弃古北口,径从居庸关(北京昌平)南下,进攻燕京。那些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的契丹兵团,跟金军一经接战, 即被击溃,燕京陷落。 这种尴尬的情况下,宋依然派遣使者向金索取燕云十六州, 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不顾众大臣的反对,还给五州给宋朝。两国遂于1123年签订友好和约。 无论如何,宋总算站在胜利的一边, 收复了丧失188年之久的领土。赵佶成为宋的救星,童贯被封为王爵, 全国狂欢庆祝。 
         但是,宋朝贪心不足,1123年,南京(即平州,河北卢龙)留守长官张觉举州向宋帝国归降。马植再度提出警告说:“盟约刚刚签定,不准招降纳叛,绝不可以不遵守。”赵佶立即把马植贬官五级。 金国一举手之间,就把南京夺回,张觉逃入宋帝国,请求庇护。在金帝国严厉压力下,赵佶虎头蛇尾,只好杀掉张觉,把人头送还。而金军不久就在张觉档案中,搜查出赵佶的诏书。恰好金军向宋军华北军区司令官(河北燕山府路兼河东路宣抚使)潭稹,按和约索取二十万石军粮。谭稹拒绝 说:“马植算什么东西,他承诺的,怎么能算数。”这样,宋朝两次违背宋金和约,先是宋朝收留反叛的将领张觉,现在又有谭稹违背和约。,金对宋的战争开始,原来得到的土地丢了。 
         赵佶不甘心,企图耍阴谋诡计引起金国的覆亡。第一、赵桓写了一封密函给金国大将耶律余,耶律余原是辽国大将,被耶律延禧所逼,于1121年降金,请耶律余发动兵变。第二、赵桓再写一封密函给远在西方天涯的辽帝耶律大石,对过去叛盟的事表示歉意,要求恢复百年来的传统友谊,对金帝国夹击。最精彩的是,赵桓竟把如此重要,能引起千万人死亡的秘密文件,交给金帝国派到开封催缴欠款的使节萧仲恭,用重贿请他转交给耶律余。在意料中的, 萧仲恭回国后立刻就把密函呈出。而派往西方辽国的使节也在边界被金国的巡逻队捉住。金国震怒,对宋开战,北宋灭亡。本来,宋金联合灭辽,之后,金给了宋部分国土,结局很完美。但是,宋的皇帝和爱国贼们自不量力,收留辽的残余将领,又联合辽打金,北宋灭亡在爱国贼手里。宋对辽和金数次背信,而现在儒教信徒却嘲笑人家是蛮夷,野蛮,儒教信徒只会通过这种手法来掩饰自己的罪恶。 

三。金史中的张邦昌 


金史 作者: 脱脱 所属文学时期: 元代 卷七十七列传第十五 记载: 
张邦昌,《宋史》有传。天会四年,宗望军围汴,宋少帝请割三镇地及输岁币、纳质修好。于是,邦昌为宋太宰,与肃王枢俱为质以来。而少帝以书诱耶律余睹,宗翰、宗望复伐宋,执二帝以归。刘彦宗乞复立赵氏,太宗不许。宋吏部尚书王时雍等请邦昌治国事,天会五年三月,立邦昌为大楚皇帝。 
     初,少帝以康王构与邦昌为质,既而肃王枢易之,康王乃归。及宗望再举兵,少帝复使康王奉玉册玉宝衮冕,增上太宗尊号请和。康王至磁州,而宗望已自魏县渡河围汴矣。及二帝出汴州,从大军北来,而邦昌至汴,康王入于归德。邦昌劝进于归德,康王已即位,罪以隐事杀之。 
     邦昌死,太宗闻之,大怒,诏元帅府伐宋,宋主走扬州,事具宗翰等传。其后,太宗复立刘豫继邦昌,号大齐。 

四。宋史中的张邦昌 

《靖康纪闻》(宋.丁特起)记载:   

   

  十二日,孙传、张叔夜赴军前,金人移文城中,令百官、耆老、军民共议立张邦昌治国事,并不得引用赵氏—封府、御史台纠集百官于秘书省议,文臣承务郎、武臣承节郎以上赴议。顷刻,至者无虑数千人,置历给札,各具名衔,及情愿推戴邦昌为主异议军前,范琼领兵把秘书省门,开封府、御史台公吏疾声奋呼,勒令速书名衔。士大夫相顾号恸,声闻远迩,但亦无敢慨然立异姓者,惟御史中丞论列谓邦昌无状,不能尽人臣之大节,以释四国之难,不足以代赵氏,乞押赴军前面谕。其余百官所议,其略云: 
   

  “奉大金皇帝圣旨,二元帅台令,令立少宰张邦昌为主,某等亡国之臣,荒迷不知所措,不敢推戴,欲立贤人,亦敢自军前指挥。”   
   

   

  三月初一日,金人告报军中,欲遣张邦昌入城。御史台检准故例,宰相入城,合迓于门。径行晓谕文武百官,于未时前悉诣南薰门,迓少宰张邦昌。如期而集者凡数千人,士庶往观者千万人。范琼任长源诸统制官,领兵分列左右,自州桥及门下,森布如织。申刻,邦昌入门,金人送者及门而反。邦昌之入也,径诣尚书省,百官敦请即位,犹豫未敢。先是,军前指捴,如不肯即位,及城中不愿推戴者,先戮大臣,而后纵兵洗城,官吏至是乃不敢不敦请,邦昌与庶官相见,恸哭尽哀。 
   

  初二、初三、初四、初五日,金人节次移文,督立邦昌,文武百官庶民每日并诣尚书省,敦请再三,邦昌退避而未敢。 
   

  初六日,金人督立邦昌甚峻,及议定初七日择时即位。是日,统制官宣赞、舍人吴革睹事势至此,起兵谋反,正班直散祗候凡三营,并杀血属以应事。未启,为人所告,范琼自部兵格杀五十余人,其余悉溃,革父子与为首者并斩于大梁门外。嗟乎!革诚有志,奈何事未成而身遇害可悲也哉! 
   

  初七日辰时,张邦昌即皇帝位。是日,金人使使命五十余人,乘骑数百从之持册文,邦昌自尚书省恸哭上马,至阙庭又恸哭,及幕次更帝服,少顷,北面再拜谢恩。金使跪进册命国玺,再拜谢。金人退,文武百官引导入宣德门,服赭袍,张红盖,御文德殿受贺。 

   

   

  十四日,邦昌遣使军中乞免,其书云: 
   

  “比以冒膺缛礼,愿展谢悰,虽沥贡于忱辞,终未孚于台表,退思感悚,岂易敷陈载惟草昧之初,实轸阽危之虑;民志未定,故未有以得其心。事绪实棼,念将何以息其动昨奉台令,取索金银表段,以充犒军。伏自入城以来,讲究民间,实颇罄竭,悉已输纳。嗣位之初,朝廷祗畏;戒谕官吏,罔敢不虔仰蒙大恩,敢不思报,虽割肌体,岂足论酬念斯民困弊,以其围城之久,比屋饿莩者多,每欲抚养,则无资泽以厚其生;欲拯给,则乏米粮以续其命。征催正急,刎缢相寻,若阅日消淹,则所存无几。非仁何以守位非民何以守邦坐观转壑之忧,不啻履冰之惧。与夫跼天蹐地莫救于元元,曷若归命投诫仰祈于大造伏望察其恳切,赐以矜容,特宽冒犯之诛,诞布蠲除之惠。则始终之德,遂全亿姓于死亡,报称之心,敢惮一身之糜溃,期于没齿,以答隆恩。” 
   

  十五、十六日,征催金银表段如前,但绝无输纳者。邦昌命百官庶务作旧修饬职事,国子祭酒学官奉行,不敢懈怠,寻晓示诸生,须管置课册假簿及锁院补填。 
   

  十七日以后私试,诸生笑而不答。 
   

  十八、十九日,征催稍缓,莫知其故,钡门灾,是日大火烧百余家方息。 
   

  二十日,邦昌命遣国子祭酒董逌抚谕诸生,慰劳备至,逌承命巡斋,宣布邦昌之意。盖自围闭,诸生困于□盐,多有疾故者,迨春尤甚,日不下死数人,有至十余人者。邦昌具知,乃有抚谕之意。又命医官十人,于诸斋日夕看候。又给药饵之资各五千。太学疫气尤甚,于今年自春至夏物故者二百人。先是,就正斋生蔡延世梦金甲神在太学前,箕踞而坐,顾左右百余,令取锹往东南,旁有一人问曰:“此何为者”神人曰:“要葬太学之士。”复问曰:“其数几何”神人曰:“几半。”中有被发赤目趣向北咒曰:“饮吾水者,可以免死。”既觉,汗流浃背。计自春初,在学者才七百人,今物故者三之一,亦可骇也。后病疫发肿者,往往只于豆汤取效,由是太学盛传,服之者无不愈疾,疑其神人咒水之异,故黑豆方似亦可以广传于世,因录方于后。黑豆二钱(炒令香熟)、甘草二寸(炒黄色),右二味以水二盏煎一盏,时时服之,自愈。 

   

  二十二日,金人移文,节次索金银表段并犒军之物,所须虽未及千分之一,但念楚国肇造,本固则宁,虑有征督,重困民力,已议停止。邦昌令开封府散榜晓谕。 
   

  二十七日,邦昌用天子仪卫法驾,缟素出南薰门,设香案,率百官士庶素服恸哭,送太上皇帝、主上北行。 
   

  二十八日,邦昌服赭袍,张红盖,出南薰门,设香案谢恩及饯别二酋,及午而返。连日之出,不过设香案,陈起居并如常。从行即王时雍、徐秉哲、吴开辈也。士庶旁观,无不感怆。 
   

  四月初一日,兵退,金人班师,邦昌委范琼交割城池楼橹,复分拨兵卫尚关闭守如故。是日,民间闻金师之退,恍若再生,竞欲登城观者,如蚁集鳞次,惟銮舆播迁,为之愁恨耳。 
   

  初四日,邦昌肆赦。是时,天下勤王之师,稍稍已至近境,午刻有榜云:范尚书、赵资政领兵在南京,先遣统制官王渊到阙议事,仰城中不得惊扰。 
   

  初五日,王渊领兵到阙,屯于通津门外。邦昌出手书,欲册命元祐皇后,其书云:   

  “予世受宋恩,身相前帝,每欲舍生而取义,惟期尊主以庇民。岂图祸变非常,以至君臣之易位,既重罹于网罟,实难逃于刀绳。外迫大金兵火之余,内轸黎元涂炭之苦,顾难施于面目,徒自惮于夙宵。杵臼之存赵孤,实初心之有在;契丹之立晋祖,考前迹以甚明。重惟本朝兴创之图,首议西宫尊崇之礼,恭惟哲宗元祐皇后,聪明睿知,徽柔懿恭,王假有家,肃母仪于方夏;天作之合,早配德于泰陵。虽尝寓瑶华崇道之居,亦继承钦圣还宫之请,久栖真于秘馆,尤著德于令闻。今二帝既迁,山川大震,匪仰伸于懿范,将曷称于仪刑是举用国旧章,择时陬吉,躬即彤庭之次,虔修钦奉之仪,允契天心,式从人望。幅员时乂,庶臻康济之期;京邑即安,更介灵长之祉。宜上尊号曰宋太后,令有司择日具册命,疾速施行。”午刻,奉元祐太后于瑶华宫,仍居延福宫。 
   

  初八日,邦昌命赐学校之士恩有差。是日,开诸城门。 
   

  初九日,有司备礼,册元祐皇太后,百官致庆。 
   

  初十日,邦昌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手书曰: 
   

  “以身徇国,盖尝质于军中;忍死救民,姑从权于辇下。乘外兵之悉退,方初志之获伸。载惟遭变之非常,本以济国于有永。今则保存九庙,复活万灵,社稷不移,衣冠如故。奉迎太后,实追少帝之玉音;表正万邦,犹假本朝之故事。盖以敌方退舍,兵未越河,尚余殿后之师,或致回戈之举。于间谍渐以北还,既祸乱之消除,岂权宜之敢后延福宫太后宜遵依原奉钦圣宪肃皇后诏旨,正尊号曰‘元祐皇后’,入居禁中。缘遣使康邸,未知行府所在,军国庶务不可旷时,恭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以俟予复避位冢宰,实临百工,誓殚孤忠,以辅王室。惟天心悔祸,启帝胄之应期,二帝虽迁,赖吾君之有子。惟多方之时乂,系我后之斯猷,邦其永孚于休,庶亦有辞于世。” 
   

  十一日,元祐皇后垂帘听政。邦昌退居资善堂,复收伪赦。邦昌僭位,首尾三十三日,不御正殿,不受常朝,不出呼见群臣,不称朕,面奉由内降则曰“中旨”,宣示四方则曰“宣旨”,手诏则曰“手书”。至于禁中诸门,悉行缄锁,题以臣张邦昌谨封,大抵似不敢僭逆。惟王时雍附会其心,以真主事之。方金人初欲立邦昌,时雍先著名列状。后邦昌入,时雍专主其事,颇有德色。每于邦昌前言事,则曰“臣启陛下”,邦昌屡斥之。朝中旧呼时雍为“三川牙郎”,谓王黼用事时,时雍与乡人货赂卖差遣,殊不知亦能为“卖国牙郎”也。 



五。“绍兴和议”赵构誓表    
  对“绍兴和议”记载最为详细的,是南宋方面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但是《要录》极力回避南宋向金奉表称臣一事。例如它把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出使金国的何铸称作“(充)大金报谢使”,其实他的准确称呼是“(充)金国报谢进誓表使”;《要录》还将南宋向金所进的“誓表”篡改成“誓书”。 
     

    问题的关键在于,“表”与“书”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表”只用于下对上,而“书”则既可用于上对下,又可用于下对上,或者用于对等之间。“表”的开头有固定的格式,即“臣某言”。其他南宋方面的史料也多有取舍、回避。 好在《金史》(宗弼传)却如实地透露了这个信息,他抄录了赵构“誓表”。 为尊者讳,为君王讳,后人所能够学习到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           
     

    誓表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弊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弊邑永有凭焉。” 
   

  誓表的内容揭示,南宋的地位相当于金的附属国,但我不认为是耻辱,总比灭亡好。崇祯为了面子而最后上吊,有人竟然说明朝因此最有骨气,实在是搞笑。皇帝的本质是什么?皇帝是政客,政客就是卑鄙无耻,政客的最高境界是保持或者得到更高的地位。政客不是愤情,逞一时之快就完了。高宗比崇祯高明多了。 



六。南宋也是亡于“战”而非“和” 

    南宋的灭亡和北宋灭亡类似,不是因为“和”,而是因为“战”,谢太后直接派人向蒙古伯颜乞和,愿降为属国。谢太后直接派人向蒙古的伯颜乞和,愿降为属国。怕颜接受了,蒙古最初的目的并不一定要消灭宋朝,只不过要求宋帝国像安南王国和高丽王国一样,作一个臣服的外藩。可是,当蒙古使节廉希贤一行前往临安(浙江杭州)谈判,走到独松关(浙江安吉南)时,却被一位爱国心强烈的守将杀掉。这已经使事态恶化,谢太后在惊恐中,急再第二次派特使,向伯颜解释误会,保证严惩那个守将。伯颜于是第二次派出使节张羽,走到平江(江苏苏州), 又被另一位爱国心强烈的守将杀掉。伯颜怒不可遏,他发现他面对的是一个不可理喻而又狡狯凶恶的野蛮部落,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他的军队前进。蒙古兵团在毫无抵抗的情形下,进抵临安(浙江杭州)。宋政府已经瓦解,包括宰相在内的当权官员,以及日夜都在思念忠君爱国的道学家士大夫群,大都逃走, 谢太后和不懂事的孩子皇帝赵显,只有投降,南宋灭亡。如果狂热一旦到了靠着流别人的血来表达自己忠贞的地步,这种狂热便成为两头尖的剑,固然伤害别人,也同样伤害自己。强烈的爱国心是可敬的,但只用别人的生命表达它,这个爱国心就不纯洁,有邪恶的成分在内。儒教信徒士大夫群大都逃走,而没有舍身取义,儒教确实虚伪邪恶。南宋灭亡后,儒教信徒为了证明儒教的先进正义和伟大,高声咒骂蒙古野蛮,痛哭流涕的说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国,而他们却从来不会反省或者承认宋朝中国的灭亡正是儒教鼓动的爱国贼,正是不顾实力冒进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岳飞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儒教精神,岳飞精神在某些情况下是误国误民的毒药,就如儒教遗害中国一个道理。 



七。张邦昌也不是汉奸 

金人来犯,张邦昌还与康王赵构一同为使(人质)前往金营求和,对宋朝赤胆忠心。金人要宋朝大臣自己商议“新君”人选,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从金营返回,大臣们问何人可选,这位老宋从前与张邦昌不睦,就在手中写上“张邦昌”三字,混乱之中,大臣们“遂定议”。   

金人警告张邦昌,如果他不继位,朝中大臣不拥戴,就要先杀掉所有大臣,然后纵兵屠城。张邦昌为保全城士庶性命,只得应允。张邦昌即皇帝位,国号大楚。 

被逼为帝后,张邦昌窘急,一度想自杀,被旁人劝住:您死了,全城百姓要遭金人屠戮啊!张邦昌乃止。     

金人走后,张邦昌不听王时雍等人的“劝谏”,请宋哲宗的废后孟皇后入居延福宫,垂帘听政,向逃亡在外的直系宗室康王赵构献玉玺,亲自到商丘拜见新皇帝。五月一日,赵构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开始了南宋的历史。 

   

赵构与张邦昌有共患难的老交情,开始对他挺客气,封他为太保、同安郡王。后来,又是李纲上书极论,言称张邦昌僭迸不道,一定要明正典刑,当众斩杀。赵构不忍,认为张邦昌是出于胁迫,只把他贬往潭州安置。但是,随着朝内外李纲等人不依不饶,压力之下,赵构以张邦昌曾私幸宫人为罪名,赐死张邦昌。 

“(张)邦昌僭位,首尾三十三日,不御正殿,不受常朝,不出呼见群臣,不称朕,面奉由内降则曰“中旨”,宣示四方则曰“宣旨”,手诏则曰“手书”。至于禁中诸门,悉行缄锁,题以臣张邦昌谨封,大抵似不敢僭逆。惟王时雍附会其心,以真主事之。方金人初欲立邦昌,(王)时雍先著名列状。后(张)邦昌入,(王)时雍专主其事,颇有德色。每于(张)邦昌前言事,则曰“臣启陛下”,(张)邦昌屡斥之。朝中旧呼时雍为“三川牙郎”,谓王黼用事时,(王)时雍与乡人货赂卖差遣,殊不知亦能为“卖国牙郎”也”。 

从上述史料中看出,张邦昌的“大楚”,刘豫的“伪齐”,赵构的“南宋”,全部都是金的附属国,不同的是皇帝而已。不过,你不能不叹服,宋朝忠君的洗脑教育很成功,换成现代人,自己当皇帝好了,为什么一定要让给性赵的?结果被逼自杀。张邦昌实质是个大忠臣,却被儒教诬蔑咒骂了近千年。 

皇帝没几个好东西,皇帝也就是政客,政客就是卑鄙无耻,看看下面的话和明朝崇祯的话何其相似: 
     

  宋钦宗临别前,给城中王时雍,徐秉哲写信:“王,徐二公,社稷山河,皆为大臣所误,今日使我父子离散,追念痛心,悔恨何及!见已治行,缺少厨中所用什物,烦于左藏库支钱三千贯收买,津遣至此,早晚成行。请勉事新君,毋念旧主。”   
   


宋朝皇帝和明朝皇帝一样混帐,虽然没明朝皇帝那么残暴。失败了,都指责大臣,为宋朝献身的被皇帝肆意玩弄。张邦昌等等,都是儒教残害死人名声的证据,儒教连死人都要欺负,儒教是邪教。明朝大臣继承了岳飞精神,也就是儒教精神,“战”是英雄,议和是汉奸。儒教让中国人的思维僵化,而且,导致宋朝明朝灭亡。这些朝代灭亡也就算了,却连代无数百姓冤死。 


儒教祸国殃民。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