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王习三:小小烟壶画乾坤

王习三:小小烟壶画乾坤

关键词:王习三,鼻烟壶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文物天地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bf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48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关于内画鼻烟壶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清朝乾隆末年,有位嗜好鼻烟的地方小官吏进京办事,因为没有贿赂朝廷官吏,致使公事一再拖延,最后被迫寄宿在寺庙里。因他嗜好鼻烟成癖,鼻烟用完后无钱购买,只得用烟匙去掏粘在壶内壁上的鼻烟,结果在内壁上划了许多道痕迹。他的这一举动被庙里的一位和尚看在眼里,受到启发,便用一根弯勾的竹签蘸上墨伸入透明的料器壶内壁上作画,从此便有了内画鼻烟壶。

  老艺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也许没有历史依据,但足以激起人们探究内画鼻烟壶的兴趣,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

  史料记载,内画鼻烟壶最早出现在清代中晚期,是京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是在透明的料鼻烟壶内作画。鼻烟壶的内壁光滑,不易着墨和彩绘,所以,内画鼻烟壶始作之初,只能画一些线条简单的图案纹饰。后来,内画艺人用小铁珠、金刚砂将壶的内壁磨成砂状,细腻而不滑,易于绘制,内画技法从此得到发展,使中国的绘画技法在方寸之间,随心所欲,以小见大。清代内画鼻烟壶的代表人物有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等。

  几百年风雨后,香烟取代了鼻烟,鼻烟壶也因失去实用性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一代代有心人却将内画鼻烟壶艺术传承了下来。

  2011年5月27日,中国鼻烟壶紫砂壶博物馆在北京高碑店文化产业园区落成,这是北京第一家鼻烟壶专题博物馆。该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及长子王自勇和北京习三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菊芬共同创办。据悉,这已是父子两人创立的第三家鼻烟壶博物馆了。

  王氏父子的第一家鼻烟壶博物馆创建在他们的老家——河北省衡水市。2002年6月,王习三、王自勇父子筹资600万元在衡水市兴建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次年2月开馆。展馆建筑面积1732平方米,分四层:一层展览冀派内画艺术品及其他工艺美术品;二层东厅为多功能展厅,内设巨型玻璃展橱,以便保护珍贵展品,西厅为鼻烟壶主展厅,以详实的文字和实物介绍烟文化及古今鼻烟壶种类,内画烟壶流派的历史、烟壶的制作过程、冀派内画简史及大师与弟子的力作;三层为综合展厅,四层是会议室。该展馆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家较为专业地介绍内画艺术的展馆。2006年1月,经河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评定,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9年9月,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自勇告诉记者,内画艺术之所以能在衡水扎根并繁衍壮大,与中共衡水市委、市政府以及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分不开。正因为如此,内画艺术才在河北顺利发展。

  2010年6月,王氏父子在河北石家庄创建了第二家鼻烟壶博物馆——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该馆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最繁华的地带。博物馆的外观经过精心的设计,建筑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在8层的展厅里,不仅可以欣赏到鬼斧神工的内画艺术,巧夺天工的内画艺术精品,还可以领略到荟萃了石家庄乃至河北全省的30多类民间艺术精品。

  曾几何时,衡水沾了“老白干”的风光而家喻户晓,而今,衡水又多了一份荣耀。1993年,衡水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全市从事内画艺术的相关人员近四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形成了一个年产值约十亿元的特色文化产业。河北衡水内画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飞速的发展,创始人王习三是其中不可不提及的人物。

  王习三原名王瑞成,1938年5月24日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阜城县杨庄。幼年的王习三受家庭影响酷爱书画。一次在天坛玩,偶然发现有个人在装青霉素的小瓶里画画,这小小的瓶子里面怎么能画画呢?”以后,每次经过那儿,王习三都会去瞧瞧。因为有了一次次好奇,王习三的一生与内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54年,国家重视传统手工艺保护,北京市政府请出被迫改行的著名内画家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菶琪,使其重操旧业,培养学员,传授技艺。 1957年,高中毕业的王习三考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拜著名内画艺人叶菶祺和叶晓峰为师。“那会儿拜师非常正式,得给师父磕头,徒弟要有眼力见,需要经常地照顾师父的生活起居。”王自勇常听父亲讲过去的事,流露出对父亲的崇拜之情,“过去知名的传统手工艺都是祖传的,有‘不传外姓人’、‘传男不传女’等讲究。我父亲很幸运,是祖传五代‘叶派’艺术的第一位外姓传人。”王习三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可以说,他在师父们的眼中是个非常勤奋好学的徒弟。1958年秋天,他与师父叶晓峰在一次展览会上表演。当天,解放军之父朱德元帅到展会视察,当看到王习三的“屈子问天图”烟壶时连声称赞,并勉励他说:“你要戒骄戒躁‘学习学习再学习’!更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不断鼓励自己永攀高峰啊!”朱德的一席话使王习三至今难以忘怀。抱着向叶仲三(叶晓峰之父)等老艺人学习的决心,自己改名为王习三。

  “文革”时,由于历史原因,王习三跟随母亲、弟弟被遣返回原籍北阜城县杨庄接受劳动改造。之前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王习三的内画鼻烟壶已经开始出口创汇,一件作品的价格都可达到几百元,而回到老家干农活,一个工8分钱。巨大的落差让王习三痛苦不堪。他不甘心,冒着挨批斗的风险,白天种地,晚上点着煤油灯偷着从事内画艺术。慢慢地,他不光自己继续内画艺术的钻研,到了1968年,他还收了徒弟,他觉得中国传统手工艺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并发扬光大1972年,落实政策,王习三放弃了回京机会,留在阜城县国营综合厂,筹建内画鼻烟壶车间。那时,他收了6个徒弟。王习三的努力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1977年,他调到衡水市创建了特种工艺厂。逐渐地,王习三的耕耘有了收获。1979年,他应邀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和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被轻工部授予工艺美术家的称号。1985年,他完成的《美国历届总统肖像系列烟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中的“金杯珍品奖”。同年,北京市旅游局局长薄熙成青睐王习三的内画艺术,提供六个进京名额。王习三犹豫了:回到首都北京对于自己儿女的教育和前途发展来讲肯定是有好处的,然而,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努力弘扬的内画艺术已经扎根于衡水,当地政府也给予了极大帮助,如果此时离开,十几年的心血将付诸东流,考虑再三,王习三还是决定留在衡水,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和内画艺术都是得到家乡的保护才得以存活,现在有点名气了,不能忘恩负义。王习三对于内画艺术的发展是执着的。从1968年招收第一个徒弟王百川开始,发展到如今4万人,年产值约10亿元的文化产业,这是怎样一种锲而不舍的努力?成名后,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利用种种丰厚物质条件吸引他前去定居,王习三均婉言谢绝了。

  王习三的成功是用执着和勤奋换来的。他在师承中国传统内画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各派内画艺术之长,兼收并蓄,勇于探索求新,首创如今被内画界广泛使用的“金属杆勾毛笔”,开创“油彩内画技法”先河,被海外视为“当代最杰出的内画艺术大师”,为当代内画工艺最具实力的“冀派”内画烟壶艺术的创始人。王习三的作品题材广泛,构思高雅,形神兼备,书画并茂,自成一种雅俗共赏、朴实生动的风格。上世纪60年代香港《工艺与美术》杂志这样评价:“王习三的内画艺术,技法全面,题材广泛,高出各家名手一筹”。 王习三1981年发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一二届会长。1983年被国际烟壶学会授予该会的第一位亚洲籍“荣誉会员”,1986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4月:王习三被聘任为首届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07年6月:文化部命名王习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衡水内画的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7月:担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2008年11月:荣获“亚太手工艺大师”称号。2010年7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其作品《百子图》《金鱼图》等名海内外。

  如今,王习三可以安度晚年了。之所以这样轻松,是因为他后继有人了,长子王自勇接班,奔波在弘扬中国的内画艺术的道路上。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王自勇便回到衡水市习三内画艺术院潜心鼻烟壶绘制,创作的作品已自成一格。

  王自勇说:“今年,我们把鼻烟壶博物馆开到了北京,为的是能在首都这个文化艺术经济中心继续弘扬鼻烟壶的艺术。开馆后第一期我们将展出新加坡杨江河先生收藏的紫砂壶及大陆藏家杨勇先生收藏的鼻烟壶。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的平台,释放艺术品的文化内涵,体现其社会普及作用。让观者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让喜爱艺术的朋友能够有所收获。我们会一直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内画艺术贡献心力,因为正是内画鼻烟壶,才改变了我们一家人,乃至许许多多衡水人的命运……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632881390,13363330500 传真: 邮箱:qdwfcrx#126.com
地址:河北省阜城县阜城热线运营中心 邮编:053700
Copyright © 2004-2024 衡水优科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