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荀慧生艺术品人生(七)

荀慧生艺术品人生(七)

关键词:荀慧生 阜城名人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衡水晚报 赵云旺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bf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52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1926年3月19日,上海大新舞台内座无虚席,观众耐心地等待着荀慧生主演的《全本玉堂春》开场,他把这出戏的首场演出选在上海,是因为上海观众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一炮打响。剧中他扮演苏三,金仲仁扮演王金龙,马富禄扮演沈燕林。荀慧生根据上海流行彩头戏的特点,演出布景采用彩绘的景片和绣工精细的大帷幕,增强了表演效果。加之把折子戏改为全本戏后,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曲折,使全剧焕然一新。不久,该剧在北京演出,也很受观众欢迎。后来,《全本玉堂春》成了荀慧生每巡回到一个地方的打炮戏和临别时的必演剧目了。在京津沪等地演出时,观众纷纷出高价订票,即使这样也往往买不到票,于是许多人便托亲戚朋友找荀慧生代为购票,如此争看《玉堂春》的场面一直没有间断过。剧中荀慧生为加强苏三悲愤的感情色彩而加的一句台词“我的大老爷”一时间竟成为街头巷尾戏迷们传颂的唱腔。
  《全本玉堂春》的成功演出,使荀慧生看到了观众对整本戏剧的渴望,也让他看到了京剧艺术的发展方向,激发了他进一步编排情节丰富的全本大戏的热情。于是,在与陈墨香十几年的合作过程中,他们致力于对全本戏的创作,通过采用新编、根据传统戏改编或根据地方戏移植等方式,他和陈墨香共创作了以《钗头凤》、《香罗带》等为代表的五十多出脍炙人口的全本大戏,这也构成了荀派表演艺术的主要特色之一。
  1927年,北京的《顺天时报》和瑞蚨祥绸缎庄的老板贺芗坨等人出面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活动。北京的各大报纸纷纷响应。这次评选,除了注重对传统京剧艺术的继承外,还特别注重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其中包括剧本的创新、表演技艺的创新以及舞台布景的创新等内容。各地的戏剧名角纷纷拿出自己的拿手剧目参赛,梅兰芳以《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摩登伽女》、程砚秋以《红拂传》参赛。荀慧生的参赛剧目是《丹青引》,这是陈墨香于1926年为荀慧生写的一个剧本。故事内容是说才女杨云友为生活所迫,其父将她仿董其昌的画拿出去变卖,从而引出大画家董其昌与杨云友以画联姻的故事。剧中有一个杨云友一边挥毫作画一边演唱的场面,陈墨香为这个场面创作了八句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感情真挚的西皮慢板:“日慕天寒雁唳哀,呵毫自写表心怀。春风秋月浑无籁,空谷幽兰为底开。老父难禁催宿债,家贫无计典荆钗。丹青枉籍高名卖,深愧闺中不节才。”当荀慧生扮演才女杨云友表演到此处,观众无不为之陶醉。唱完的时候,画也作完了,场中顿时掌声雷动。观众纷纷称颂这段戏是“荀氏一绝”,散戏后,人们涌上台来高价争抢他的画作。《丹青引》是荀慧生把国画艺术与京剧艺术共冶一炉的杰作,它不但树立了荀慧生在京剧界的影响,而且还是荀派表演艺术善于创新的生动体现。这次评选结果,学京剧出道最晚的荀慧生名列第四,成为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齐名的四大名旦之一。
  当荀慧生在京城有了一大批固定的观众,与在沪、杭等地拥有了同样的叫座能力后,他在杨小楼、于叔岩帮助下组织了“春生社”戏班(后改为“留香社”),开始了自己挑班唱戏的艺术道路。他的戏班里人才荟萃,如被观众称为“前四大金刚”的小生金仲仁,丑角马富禄,老生张春彦,二旦赵桐珊;“后四大金刚”是老生陈喜兴,小生沈曼华,丑角朱斌仙,二旦费文芝。还有其他一些知名演员如老旦孙甫亭,花脸蒋少奎、王连甫,老生曹连孝等人。他们与荀慧生同舟共济,密切合作,在短时间内排演了许多新戏好戏,为荀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春生社”在北京演出了荀慧生在上海排演的如《护花铃》、《代夫媒》等一些新戏时,很快在北京成了流行剧目,北京的一些同行也开始对他变毁为誉,竟称之“独出心裁,不同凡响”,随后攀亲认故者,踵趾相接,前倨后恭,判若天壤。返京后取得的成功让荀慧生感到喜悦的同时,也让他尝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辛酸。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当荀派表演艺术初步形成,荀慧生越来越受到全国观众瞩目的时候,随着一场民族灾难的来临,他的艺术生涯又陷入一个低谷……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632881390,13363330500 传真: 邮箱:qdwfcrx#126.com
地址:河北省阜城县阜城热线运营中心 邮编:053700
Copyright © 2004-2024 衡水优科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